駢文是古代特有的一種文體,其句多四六對仗,故又稱四六文、駢體等。在文學歷史的發展進程裡,早在《詩經》、《楚辭》、漢賦已見偶句;時至魏晉,因當時流行綺麗文風,文人大量使用排偶,如曹丕《與吳質書》、曹植《洛神賦》等作品,已初見駢文體式。
源於南北朝時代
在南北朝時代,如朝廷的詔書、章表、銘文、序文等,均講究工整、典雅,要求摻入典故,追求華麗文辭;同時,因官方應用文書講求此一風尚,使駢文得以發展。到了南朝齊梁時期,沈約提出四聲八病之說,為駢文加增了聲律藝術條件。時至初唐,文人仍有書寫駢文,而王勃的《滕王閣序》更是傳頌古今。筆者嘗試從此文選取語例,與讀者分享箇中的藝術特點,如: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滕王閣位處中國江西省南昌市贛江畔,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王勃極盡嘉許,謂滕王閣位處要津,以就近江河為衣襟,以周邊湖泊為衣帶。如此比喻,可見當世時人,對滕王閣是何等稱譽。除了描述滕王閣坐落重要的地理位置,王勃還以文字勾畫其崇高地位,告訴大家滕王閣的氣勢之大,可堪掌控古時的楚、越兩地。除了頌揚建築的雄偉氣勢,王勃也寫臨江望遠的景致: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一句構思得細膩而唯美。「落霞」交代了天色漸次變暗,跟「孤鶩」的寂寥相互配搭,恰似以文字描畫日暮場景;「秋水」與「長天」相接,即指秋天的江水與廣闊無際的長空相互接連。王勃以四種意象,組成了一幅寧靜而孤獨畫面。
除此以外,夕陽予人下沉的景象,而野鴨則向上展翅;再者,秋水在下而長天在上,前後兩句配合無間,且對仗整齊:即「落霞」對「秋水」、「孤鶩」對「長天」及「齊飛」對「一色」;而「落霞」與「孤鶩」、「秋水」與「長天」在句中亦各自對偶而成「當句對」,可見王勃才情滿盈,匠心獨運。在書寫精彩駢句之餘,文人又往往借景抒懷: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修辭過度易傷文意
駢文講究工整對仗、瑰麗詞藻,往往因為修辭過度而傷害文意;而《滕王閣序》抒懷述志的部分,相對全文來說,可算是頗佔篇幅。作者揮灑才識,書寫「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之慨,令人不禁握腕興嗟;在嘆息未止之際,則又訴說「終軍請纓報國、班昭棄筆從戎」一類的抱負。在鋪陳典故之餘,王勃以簡約的語言,重申自己懷抱之間的信念─人就算年事漸高,仍然不大了解年老的心情;假若際遇不偶,我們應更加堅強、迎難而上,不要放棄遠大的理想。從上文節輯的幾項語例看來,我們大略可窺《滕王閣序》之一鱗半爪:頌揚建築體勢、細訴臨江美景,繼而由景生情。
只消寥寥數言,我們即能瞥見這篇駢文的藝術水平,無怪後世多稱此作為「千古絕唱」。■謝芷艿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隔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