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妮卡
赤柱街市以前有一家救世軍慈善店,假日飲完早茶就去逛逛,有時每天去走一趟,幾年下來,淘到的寶貝不少,今天還在用的德國Camel太陽眼鏡,去游泳帶上的Tommy Bahama沙灘袋,都是好東西,便宜而且是新的。還有一本老香港照片集Hong Kong The Classic Age,比較貴,但與當時還在,開在出口店對面的Dymock書店價錢一比,還不到三分一。後來租約滿了,救世軍關門,赤柱從此十景缺一。
光顧慈善店,花點小錢,買平常看不見的東西,順帶行善,是愉快生活經驗。這種文化,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租金首先要便宜,周大福旁邊能開一家,城市風景頓時改變。要有人捐獻有人買進,送出自己沒用的好東西,循環再用,合乎環保節約,造福別人,意義大哉。三是有人肯做義工,奉獻時間,服務社區。
倫敦北部小鎮一家慈善店,經理是位上海妹(沒有貶義,長得年輕漂亮,剛好是上海人),可能全英國唯一。說一口鬼妹一樣的倫敦英語,聊天知道她讀書畢業嫁人留下,已經做了三年。一家慈善店,義工多得像走馬燈團團轉,只有經理是受薪僱員。看她店前店後,八面玲瓏,顯得敬業樂業。
海派作風,是否影響了定價?常疑心東西賣得貴,不過也有靈活傾銷的時候。聖誕節英國人流行買書送禮,節日過後,捐書者大增,店舖地方有限,存書太多,怎麼辦?上海妹當機立斷,管他平裝精裝,一律標價十五便士,放在店外臨時搭起的架上傾銷。買了一本末代港督「千古罪人」彭定康的《東方與西方》,送給老朋友,當農曆新年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