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醫護人員需要以插鼻胃管的方式,為無法自行進食的病人餵食或抽取胃液作檢驗,但一旦插錯就會造成病人不適,甚至可導致出血和死亡。為令護士學生更有效學習插鼻胃管,理工大學研發出全港首個訓練插鼻胃管的電腦化觸感仿真系統,系統會顯示和記錄學護插鼻胃管的力度,又會模擬病人在插鼻胃管時咳嗽或打嗝的聲音,增加真實感。系統將在新學年起在理大護理課程作教學用途,以提高學生的技巧和信心。
目前學護在課堂會利用塑膠人體模型學習插鼻胃管,理大護理學院助理教授蔣忠廉表示,在實際情況下,病人可能會在過程中咳嗽、打嗝、因抗拒而與護士「鬥力」,或因而需要將鼻胃管抽出再插入,這些都是人體模型無法給予的反應,令訓練造成限制。再者膠公仔的觸感始終不夠真實,檢視有否插錯時亦需要拆開模型,頗為不便。
兼備訓練評估兩模式
為解決上述問題,理大團隊在研資局優配研究金支持下,以110萬港元開發出本港首個訓練插鼻胃管的電腦化觸感仿真系統,它連接着與人體模型相似並插着鼻胃管的「人頭」,當插入或抽出胃喉時,「頭部」會因應動作和力度傳送至系統,電腦熒幕的圖像用戶介面會顯示和記錄力度,以及鼻胃管到達人體的位置。
上述系統採用了2種方式計算所需力度,第一種是「工程力學」,即將鼻胃管和人體鼻胃管通道視為工程結構設計,運算兩者之間的力;另一種是「專家方法」,收集專業護理人員插鼻胃管的知識和經驗,計算出所需力度。
除此之外,系統能發出病人在插鼻胃管時咳嗽和打嗝的聲音,學護要評估下一步要繼續插管還是先將喉管抽出。當喉管到達喉嚨位置,學護可透過麥克風說「Swallow」(吞嚥),模擬病人在真實情況下聽到指示並吞嚥,以助管道通過食道順利進入胃部。同時系統備有訓練和評估模式,在訓練模式下,系統和熒幕都會有插鼻胃管提示;評估模式下,則可關閉提示,以評估學生的插鼻胃管的技巧。
獲資深教師正面評價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理大護理學院副教授蔡及時表示,為了解成效,團隊邀請了9名有4年以上插鼻胃管經驗的資深臨床教師評估系統,他們總體上對訓練系統有正面評價,亦有提供意見。新系統將在新學年於課程「護理治療基礎(一)」上作為教學工具,並與現有訓練模式同時使用,同時預計在2017/18學年正式作為訓練單元。
他期望未來可優化系統,增加模擬病人的面部表情變化和反抗等反應,又可拓展至全身或半身模型,增加真實感,並進一步將之應用到插尿喉的模擬訓練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