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名師應試錦囊:文化藏於文學 考題散見各卷

2016-06-01
■《第九味》中的曾先生,可能是曾國藩的遠親,曾國藩是晚清名將,有了這些背景資料,對於文章就更易理解了。資料圖片■《第九味》中的曾先生,可能是曾國藩的遠親,曾國藩是晚清名將,有了這些背景資料,對於文章就更易理解了。資料圖片

■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超過十六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中文課程要求學生能掌握聽、說、讀、寫諸能力,因此在公開考試也各設一卷並及綜合能力,評核學生的學習成果。但是課程中除了以上所提、有明確試卷評核的外,也還有其他學習範疇,雖沒有指明的獨立卷別,但卻散落於各卷之中,這便是文學文化、品德情意、思維等內容。本文以閱讀卷為例,說說公開考試中的文學文化元素。

卷一閱讀卷有白話文及文言文,各涉豐富的文學文化知識,談起來混雜紛紜。為了方便說明,就選取2014年徐國能的《第九味》一文略加說明。

味道暗藏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的主流,在此文中也可略見一二。例如曾先生談及辣味時指出辣是「王者之味」,「有君子自重之道在其中」。而且認為「用辣宜猛,否則便是昏君庸主,綱紀凌遲,人人可欺,國焉有不亡之理?」這便是儒家傳統對明君與昏君的論斷。談及甜味時,指出此乃「后妃之味」「能解辣,最怡人,如秋月春風,但用甜則尚淡,才是淑女之德,過膩之甜最令人反感,是露骨的諂媚。」此不禁讓人想起唐太宗長孫皇后的「后妃之德」及妹喜、妲己、褒姒之類的禍水。

曾先生又說:「辣甜鹹苦是四主味,屬正;酸澀腥沖是四賓味,屬偏,偏不能勝正而賓不能奪主。」這更是儒家所提「三綱五常」的戒命,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可逾越;談及苦味時則「如晚秋之菊,冬雪之梅」,有「窮則獨善其身」之意,伯夷、叔齊、陶淵明等隱逸之士躍然紙上。

文中也充滿中國傳統哲理。如曾先生對於父親勤寫筆記不以為然。「他常說烹調之道要自出機杼,得於心而忘於形。」這正是先秦道家或魏晉玄學所談的「得魚忘筌」、「得意忘象」、「得意忘形」,甚或可推至佛家禪宗「拈花示意」,「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學習理趣;曾先生又談及「好的筵席應以正奇相生而始,正奇相剋而終??」這正是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

題眼留白 引發遐想

至於文中的題眼-「第九味」,曾先生一直沒有告訴作者「真義究竟是什麼」,但在與父親談及偶遇曾先生一事中,作者已「覺得天地間充滿了學問,一啄一飲都是一種?慰。」給人一種國畫留白的空間,引人無限遐想。也有《紅樓夢》中「世事洞明皆學問」的深度,更有六祖惠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哲理。

了解此文,掌握一點近當代史也是不可少的。文中第十段談及曾先生的身世,說他是湘鄉人,可能是曾國藩的遠親。有這種背景才有機會師承御廚,「喫盡天地精華。」

讀文先識曾國藩

首先我們便要了解曾國藩是何許人。他便是清末「同治中興」的大臣,領導湘軍平定了曾經佔據半壁江山せ險些把清廷滅掉的太平軍,是清末社稷之臣,權傾一時。至於作者「學校畢業後」「被分發至澎湖當裝甲兵」之說,同學也需先了解,1949年國共內戰後,國民黨退守台灣,行徵兵制,而澎湖遂成前線的歷史背景。

中文對於大部分香港學生來說是母語,是第一語言,因此不似作為第二語言的英文只要求學生達到聽、說、讀、寫的應用層面便可。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