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不是每題都可引名言回答,像今年的試題就曾問到歐洲難民潮,若同學拋出《論語》名句,恐怕就難以扣題了。圖為中東難民到達歐洲。 資料圖片
2016年文憑試卷四口語溝通考試過後,筆者發現考生應考時仍有些通病,故欲藉本專欄略舉一二,希望下一屆考生留意,勿再重蹈覆轍。
1. 發言次數頻,但短促而欠申述。
本屆考試的評分尺度較去年略為寬鬆,特別體諒那些積極參與討論的考生,就算其所述觀點未太切合題旨,申述或有不足也好,也會給予中下品的分數。於是,爭搶發言及疊聲的情況也較過往激烈。
然而,考生因為心急爭取發言次數而發言,其內容往往是空洞及欠缺組織的,不但無助深化討論,反而浪費了不少寶貴發言時間和機會。
其實,如果只是多次發言(4次或以上),但觀點單一,或闡述欠詳的話,最多也不會超過8分(4分內容分,4分應對分)。所以,說話能力稍遜的學生,尚能以此「積極參與」的考試態度為其應試方針,但中等程度以上的學生則不宜仿效這種說話模式。
考生如果目標是要取得中上品(12分或以上)分數,每一次發言必須觀點清晰而不重複,闡述完整而不拖沓,不應與人「鬥快、鬥多」,穩守4次完整發言(1次首輪發言+3次自由發言),「以柔制剛」,反而容易取得較高分數。
2. 胡亂引用例子及名言。
坊間不少補習名師會出版一些例子集成本,讓考生背誦,希望他們在寫作或說話考試時加以引用,以增說服力。
毋庸置疑,與論題相關的事例及名言確有助說明事理;但無論是寫作或說話考試也好,引用名言或列舉事例只是幫助闡明事理的「工具」,它們本身絕對不是討論的目的。
所以,就算考生未有徵引知名事例,但闡述時能有條不紊、情理通達,其分數不會低於中品。
相反,現今有不少考生盲目背誦例子(有些事例甚至名不經傳),在討論過程中隨意拋出一些名句或文化概念,反而是「自取滅亡」。
例如2016年文憑試第9題:「下列哪一則新聞更能提醒中學生須關心世界?試談談你的看法。歐洲湧現難民潮、韓國爆發中東呼吸綜合症。」
這明明是社會時事議題,考生應着眼分析現今中學生特質及兩則新聞的取向,繼而論證哪一則新聞最能提醒學生關心世界便足夠。
如果考生亂拋一大堆《論語》名句或仁義禮智等觀念,既不扣題,又不能自圓其說,只會破壞討論,令其他考生無法銜接話題。
考生須謹記,口語溝通考試着重的是「溝通」,它是一場「共榮共辱」的比試。如果考生未能回應別人觀點,只顧炫耀自己的「學養」,而沒有用心投入討論,最終不可能取得高分。■李碧瑤 中文科老師
作者簡介: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文學碩士、學校諮商與輔導文學碩士,任教中學中文科十多年,課餘喜歡探究閱讀卷、說話卷及綜合卷的擬題與評改特色。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