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語云:「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大意謂即使對方如張良般聰慧過人,可自己也不是省油的燈,未必不能匹敵;今多用以表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意思。在這句俗諺中,「張良計」所指是誰?世人何以讚譽他的智慧?
張良(約前250-前186),字子房,戰國時韓國人,祖籍潁川城父(今安徽亳州市),封為留侯,諡號文成。張良是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的重要謀臣,與蕭何(前257-前193)、韓信(約前231-前196)並稱「漢初三傑」,功不可沒。張良的事蹟,主要見載於《史記.留侯世家》,其文曰:
留侯①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②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③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④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⑤。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張良一生相當傳奇,他是漢初三傑中唯一善終的人,也是現存歷史上唯一行刺秦始皇而可成功逃脫倖存的人。
秦始皇吞併六國而統一天下,固有其功,惟亦因此結下不少仇家。據《史記》所載,燕太子丹亦曾託荊軻入刺秦王,終失敗收場;後來,高漸離為好友荊軻報仇,嘗在古代樂器筑中置鉛,企圖擲殺秦王,但同樣事敗身亡。唯獨張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失敗後,竟可成功逃脫,還能避過其大肆搜捕,殊不容易。不過,張良也不可能終生逃亡度日,究竟他後來又有何特別遭遇呢?且待下篇再續。■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譯文
留侯張良,祖上是韓國人。祖父張開地,曾是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國。父親張平,曾為釐王、悼惠王的相國。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年),張平去世。二十年後,秦國滅掉了韓國。當時,張良還年少,尚未在韓國任官。韓國破滅時,張良(家頗為富裕,)有家僮三百人,弟弟(這時雖不幸過世,但)死後卻不安葬,而用上全部家財來招募俠客,要謀刺秦王,替韓國報仇,為的是祖父、父親當了韓國五代相國的緣故。
張良曾在淮陽(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學禮,又東行去拜訪倉海君,求得一位大力士,並為他特製了一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當時,秦始皇正向東方巡遊,張良與刺客在博浪沙這地方伏擊秦始皇,(力士將鐵椎猛擲向秦始皇,但未能命中,)鐵椎誤中副車。秦始皇大怒,下令要在全國大肆搜捕,急着要抓到刺客,(導致天下大亂,)這都是張良行刺的緣故。(為了逃避通緝,)張良於是更名換姓,逃匿到下邳(今江蘇省邳州市一帶)。
註釋
① 留侯:侯,古代封建爵位之一。張良於漢六年(前201年)正月獲封為留侯。《史記索隱》引韋昭曰:「留,今屬彭城。」彭城,今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沛縣附近。
② 大父:祖父。
③ 卒:逝世。
④ 宦:《說文》:「宦,仕也。」本指學習官吏之事,後引申指為官。
⑤ 副車:指君王出行時的從車。《史記索隱》曰:「《漢官儀》:『天子屬車三十六乘。』屬車即副車,而奉車郎御而從後。」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