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求學兼賭球 畢業「孭兩球」

2016-06-11
■明愛展晴中心發表《不賭歐國盃》之足球賭徒分析研究,呼籲市民不要參與賭波。  華鎧瑩  攝■明愛展晴中心發表《不賭歐國盃》之足球賭徒分析研究,呼籲市民不要參與賭波。  華鎧瑩 攝

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華鎧瑩)剛於凌晨舉行首場賽事的歐洲國家盃,除吸引一眾球迷注視,更令賭徒心癢難耐。有專責戒賭機構研究近13年求助個案,發現近70%足球賭徒未滿21歲便接觸賭博,更有4%個案未滿11歲!當中有個案自18歲起賭波,7年間輸掉逾200萬元;也有學生用政府資助金賭波,更向財務公司借貸。機構建議政府將合法賭博年齡提高至21歲,避免賭徒年輕化。

自2003年賭波合法化後,明愛展晴中心收到的相關求助個案多達2,779宗,佔總數近55%。中心根據求助個案分析足球賭徒情況,發現求助足球賭徒開始賭博年齡偏低,69.9%未滿21歲時已開始賭博,更有4%始於11歲前,較同期其他賭徒多出近30%,顯示他們多在求學階段已有賭波習慣。賭波的欠債情況亦較為嚴重,求助個案中僅10.3%沒有欠債,多達10.8%個案欠債至少60萬元。

自以為聰明 玩波「有得計」

中心輔導員鄭駿宇引述指出,有個案自18歲起愛上賭波,至今7年間欠債總額逾200萬元。向來「數口精」的事主認為「足球賽事有得計」,大學時期常在宿舍與同學觀賞賽事,開始踏上投注之路,投身社會後更嚴重,一注金額可達兩萬元,每月平均投注額高達十多萬元。

7年間,他每次欠債10萬至40萬不等,父母獲悉後均協助全數還清,且勸導兒子戒掉賭癮。然而,因足球投注很方便,只需在電話按數下,便能完成網上投注;他更在電話內安裝應用程式將馬會投注程式隱藏,令家人難以察覺。

挪學費賭波 偷家財還債

每次承諾不再賭博的他,總忍不住心癢,2014年更將家人資助他進修碩士課程的學費用於還債及投注,輸波後因無法繳付學費而被迫停學。為了還債及籌集賭本,他甚至偷取家人金錢及金飾,父母發現後也沒有報警處理,只要求他戒賭。惟屢勸不改下,直至去年底欠債逾30萬元,家人稱無力償還,向親友求助終被要求到中心戒賭。

明愛展晴中心督導主任鄧耀祖指出,朋輩關係是影響青少年賭博的重要因素,「大家都說人在江湖,若要『埋堆』就必須有共同話題。」然而,校園內有關賭博的宣傳不受重視,該會曾聯絡學校希望舉辦講座,但估計因校方不想被標籤而多次被拒。

用學貸落注 贏錢陷泥足

中心輔導員陳志華透露,2013年曾收到一名大學二年生的求助個案,指2010年世界盃、還在中學未成年時便首次賭波,當時找來「樣子成熟點」的同學幫忙投注,自此賭波便成為話題,但因沒有收入,僅小注怡情。直到升讀大學,可申請政府的資助及貸款計劃,得到多餘零用,投注額漸漸增加,曾經一場贏得逾兩萬元,信心大增致愈賭愈大,高峰期一注更達一萬元。

後來他愈輸愈多,終申請財務公司的「學生貸款」。他雖然每月還款千多元,單靠兼職補習尚可應付,但債台高築,又不想讓父母得知,更想賭贏還債;每月掙扎薪金該用於還款抑或投注,最後選擇錯誤,還不了欠款更需計算利息,共欠債約6萬元。

最後,他主動求助中心,惟父母也有賭博習慣,每次輔導完回家又面對誘惑,間接影響戒賭決心,溝通後決定告知家人欠債問題,合力戒賭。

鄧耀祖批評財務公司的廣告「無王管」,鋪天蓋地的宣傳間接影響賭徒心癮,曾有求助個案稱持大學學生證,便成功申請貸款繼續投注。他建議特區政府仿效澳門及新加坡等地的「負責任博彩」,提高合法賭博年齡至21歲,遏止賭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