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批評別人懷舊,總會說那是不願意認識當下的好處,一味把過去的生活浪漫化的做法。如此態度是一份偏執,甚至食古不化。
但懷舊真的不客觀嗎?關於過去美好的回憶或記憶沒有真實的基礎?為什麼在記憶中一切都活靈活現起來,且不只是一處景觀,而是全面性的良好感覺?
我記得從前香港的夏天,活在那個時空裡絕不好受。上世紀八十年代穿着絲襪,在溫度攝氏三十四度的猛烈陽光下過馬路,汗水黐住了雙腿,熱氣從地面升起。其時我們都是學生,沒有進入冷氣辦公室的機會,四周也沒有商場,只有街道上的茶餐廳和士多。沒有消費能力的人便沒有機會享受空調,因而跟熱浪碰個正着,想不到的是卻培育了抵受不適的韌力。
但過去的日子在過去的限制裡,同時又滲透了快樂。我們在炎熱的夏日裡,仍是一口一口地喝着家常便飯的老火湯,汗水淋漓,等待飯後走到街外乘涼。深水埗警署對開曾是一條列種着樹木的荔枝角大道,我走在姑姐後頭,央求她買冰條,然後跳跳跑跑地在每一棵樹下尋寶。那是因為我偶然也會把玻璃珠子埋在樹底下,用泥蓋上,以備改天重訪,看看它是否仍在;那份樂趣簡單但無窮。
貧窮的日子,人們在香港依然玩樂處處。又說夏天。雖然沒有商場可以湧入,但大批市民會乘巴士到各處海灘游泳、玩沙堆,就此消磨一個周末天。我記得海水的味道和海浪的衝力,游到浮台時候的興奮。黃昏回家之前,沿途的小吃比現在的都豐富多樣。我們聽着原子粒收音機廣播的歐西流行曲,快樂原汁原味。
懷舊不是沒有客觀基礎的,共同記憶最重要。可惜的是時下的集體記憶,因為新媒體時代,內容愈來愈稀薄快速,感覺單調又不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