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舉
由香港三聯出版社出版《中東亂局》一書的中文譯本,最近大受歡迎。作者是新德國作家米高.呂德斯(Michael Lueders)原書名為Wer den wind saet,經過了中國駐漢堡和慕尼黑的前總領事馬晉生和他的夫人劉霞合譯。該原版書是德國暢銷書,在德國一年內發行了二十版,打破了德國歷史紀錄。該書詳細記錄了美國和英國是如何在中東挑起爭端和孕育了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最後導致中東難民大量湧入了德國,造成了德國的重大社會負擔和社會分歧的前因後果。
中東和北部非洲有這麼多難民出現,為什麼不顧生死湧向了德國?原來,這和美國的中東政策很有關係,美國一直認為,美國式的民主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制度,穆斯林國家的民主制度是非常糟糕的,很容易出現強權政治,由強人管理,一執政就是二三十年,造成了經濟落後和人權狀況欠佳。惟一的辦法就是向阿拉伯國家輸出顏色革命,因為經濟落後,人民失業率很高,特別是青年人沒有經濟出路,號召推翻現政權非常容易。但是,阿拉伯之春爆發之後,人民持續生活在內戰之中,生靈塗炭,家破人亡。沒曾想阿拉伯之春五年後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等中東、北非地區戰亂不斷,加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猖獗蔓延,成為這次歐洲難民危機的導火索。
一張新聞圖片:三歲的艾倫.庫爾迪臉朝下趴在海灘上,不遠處還躺着他的媽媽,三十五歲的魯里恩,五歲的哥哥加利普和艾倫一樣,他們沒能逃脫死亡的厄運。
二零一五年歐洲爆發了自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潮,像小艾倫一樣,命喪地中海的非法移民,已經高達兩千六百多名。根據卡塔爾半島電視台報道,自二零一一年三月,敘利亞發生內亂以來,光是敘利亞國內已經有一半的民眾,也就是一千一百萬人,為了躲避戰火而被迫逃離家園。在這支難民大軍中,除了敘利亞人,還有來自伊拉克和利比亞的民眾,他們漂泊在洶湧的海上,走在漫長的公路上,擠在無處落腳的火車上,如此大規模的難民潮,人數多達四百萬。五年前,一場號稱「阿拉伯之春」的運動席捲中東的阿拉伯世界,沒曾想所謂「草色遠看近卻無」遠觀綠草茵茵,近看卻是衰草蒼茫。五年後的今天,春天沒有來,嚴冬正在逼近。
英國的查理斯.特里普是伊拉克問題專家,曾任貝理雅前首相顧問團隊成員,他所任教的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創立於一九一六年,是歐洲最著名的亞非研究中心之一。
他認為,當人民經歷了長達三四十年的獨裁統治,經歷了貧困、戰爭和互相猜忌,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一個方案是易如反掌的,但是美國和英國的處理方式肯定粗暴、災難性的。當年的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抵達土耳其訪問,透過土耳其的穆斯林力量,用武器援助敘利亞的反對派武裝,加速巴沙爾政權滅亡,並呼籲國際社會要為「後巴沙爾政權」做準備。結果,這些武器落在伊斯蘭國手上,製造了更大的恐怖主義亂局,整個西方世界陷入了恐怖主義襲擊的泥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