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李慧宜)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北區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骨科)顧問醫生呂敦慶於2000年發明了內窺鏡輔助拇外翻矯正術,只需在腳上開5個5毫米的小切口,再利用內窺鏡的輔助重建軟組織,便可矯正拇趾的位置。相比傳統的開放式外科手術,新手術方法能減少傷口的長度,減低病人手術後的整體創傷,並可達至長久的矯正力。
本港接近四分一人患有拇外翻問題,當中以女性為主。病理學指出,拇趾外翻是因腳部軟組織異常,隨荇伅◇t變成骨骼及關節問題,最明顯的特徵為拇趾向外屈曲,且從冠狀面看呈旋轉狀態。
以往進行傳統開放式手術進行矯正時,醫生通常會在腳上開5厘米至7厘米的刀口,利用接骨術矯正骨骼的位置。骨科專科醫生凌家健解釋,傳統手術雖能夠達到矯正效果,可惜需要較多的鐵片及螺絲去固定位置,且傷口較大,除影響腳部外觀,還增加傷口受感染的風險。
內窺鏡輔助拇外翻矯正術透過內窺鏡的輔助,醫生只需在腳上開5個5毫米的小切口,用針線重組軟組織,並用一枚4毫米螺絲固定位置,即可達到矯正效果。新手術的優勝之處在於術後的傷口不但較小且不明顯,更可減低受感染的風險。為檢測新手術的矯正效果的持久力,北區醫院曾為300名於2000年到2005年動過該手術的病人檢查,發現病人拇趾的各項功能指數均達到一般人的標準,顯示新手術可達至長久的矯正力。
凌家健另指出,當病人發現病徵時,如腳趾不同部位感到痛楚、拇囊發炎及出現潰瘍等,就應考慮動手術。他強調,「拇外翻雖不是致命的疾病,但會令患者的生活質素大打折扣及影響腳部功能」。
術前跑步痛 術後登泰山
鄧先生於2012年12月4日進行了內窺鏡輔助拇外翻矯正術,他表示手術很成功,「做完手術沒有什麼不方便,拆線後已經可以自由活動」,他憶述手術前跑步10分鐘就感到疼痛,但現時已經可以登上泰山。
另一患者鄭小姐則表示,腳部從小就有微微彎曲的現象,但後來彎曲的程度漸趨嚴重。她表示,腳部「波子骨」的位置長有繭,甚至變得紅腫及有疼痛的感覺。5年前,醫生為其右腳動手術,她對於手術很滿意,「腳部拉直了,而且痛楚和繭都有減少,目前也沒有出現復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