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古典瞬間:秦武王好勝殞身

2016-06-28
■《羋月傳》重現了秦武王舉鼎一幕。電視截圖■《羋月傳》重現了秦武王舉鼎一幕。電視截圖

王兆貴

看過《羋月傳》的人,對嬴蕩這個名字當不陌生。他是秦惠王嬴駟與惠文后生的兒子,嬴姓,名蕩。秦惠王去世後,嬴蕩繼位,是為秦武王(又稱秦武烈王、秦悼武王)。想當年,嬴蕩可是一名高大魁梧、天生神力的帥哥、酷哥,是項羽的前輩楷模。如今這些帥哥、酷哥,同他相比可就差得遠了。

嬴蕩身強力壯,膽豪氣盛,自小就好耍槍舞劍、比拚氣力的遊戲。即位後率性如此,對那些孔武有力的勇士尤為青睞,賞識有加,大力士任鄙、烏獲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

有個叫孟賁的齊國人,「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虎狼,發怒吐氣,聲響動天」,以力大無窮聞名鄉里。一天,他於野外見有兩牛打架,就上前用雙手將牠們掰開。經他這麼一撥拉,一頭牛倒地,另一頭牛仍舞動犄角觸撞不已。孟賁氣不過,就雙手發力,左右開弓,硬是把那頭牛的兩隻角給拔了下來。他聽說武王招募天下勇士,就前往秦國應徵。經過武王一番測試,情知名不虛傳,也封了他一個大官,與烏獲、任鄙等人一樣受寵。

當然,秦武王並非只是個有勇無謀的頑主。他久蓄問鼎中原之志,統領秦軍攻城略地也是一把好手。武王英年早逝,在位不過三年,可就在這短短三年裡,他重用頗有謀略的大將軍甘茂,攻克了韓國要塞宜陽。接下來又乘勝渡過黃河,奪取武遂並築城,為秦國挺進中原,成就帝業,邁出關鍵的一步。

公元前307年,秦軍攻克韓國重鎮宜陽後,武王攜一班勇士直奔洛陽,瞻觀太廟,只見象徵九州的九尊寶鼎一字排開,非常壯觀,圍而賞之,讚歎不已。武王指着鑄有「雍」字的寶鼎說,此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他問守鼎官吏,有沒有人能舉起此鼎?回答說,自定鼎以來未曾移動,聽說每鼎重達千鈞,誰人能舉?武王問任鄙、孟賁兩位大力士,能否舉起此鼎?任鄙推辭說,我只能舉起百鈞,此鼎十倍之重,力不能勝。孟賁捋起袖子走上前來說,請讓我試試,若舉不起,休得怪罪。於是將粗繩繫於鼎耳之上,束緊腰帶,兩臂伸入繩索,狠命喝聲:起!只見那鼎離地約有半尺後回落。由於用力過猛,眼珠迸出,眼角流血。

武王見狀笑道,也太費力了。既然你能舉起,難道寡人不如你?任鄙勸道,大王萬乘之軀,不可輕試!武王不聽,卸下錦袍玉帶,束緊腰身,紮緊袖口,躍躍欲試。任鄙拉着他的袖子苦勸,武王說,你自不能,難道妒忌寡人嗎?任鄙不敢再勸。武王大步向前,也將兩臂套入繩索,心中暗忖,孟賁能舉起,我偏要舉起再挪幾步,方可勝他。於是,竭盡平生之力,屏住一口長氣,暴喝一聲:起!那鼎也離地半尺。方欲轉步,不覺力盡失手,鼎墜於地,砸到武王右腳,喀嚓一聲,小腿骨斷了。武王大叫一聲,頓時昏迷過去。左右扶他回到公館,血流床席,疼痛難忍,捱至半夜,不治而亡,時年二十三歲。僅是臏骨斷裂,應不至於致命,武王之死,當與體力透支過甚、五臟六腑受傷有很大關係。

一個血氣方剛的生命,就這樣戛然而止,令當世及無數後來人不勝唏噓,扼腕歎息。平心而論,僅僅為了勝人一籌,不惜傾力相搏,以至魂斷鼎下,確實不值。嬴蕩的行為儘管有些荒唐,但他這種敢闖敢拚的英雄氣概,卻足以讓人感佩。後世之所以將其謚為武王、烈王、悼王,想必也是出於這樣的評價。什麼叫酷斃了,嬴蕩這才叫真正的酷斃了,這樣的詮釋,似有戲說之嫌,可是細看先秦時期的歷史,那時的武士是將聲名置於生命之上的。東周列國裡的勇士、遊俠列傳裡的壯士,哪個不是血性僨張之人?正因為關中自古多豪傑,角力鬥勇不恤身,「赳赳老秦」的名號才迴盪在八百里秦川。秦代的王者也不像後來的一些主兒,「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而是諳熟弓馬,慣於征戰,尚武之風,根植朝野,上有稱雄之君,下有好勇之民,類似舉鼎競勝的奇聞多有發生,又豈止嬴蕩一人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