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火山遺址

2016-06-25

■ 葉 輝

話說四年前,糧船灣「發現」超級火山遺址,此一「發現」對港人來說,無疑相當新鮮。皆因港人都活在一塊鮮有自然災難的「福地」,早已習慣只爭朝夕;一座曾於1.6億至1.4億年前爆發的死火山,一如近在咫尺的香港地質公園,都同樣因遙遠而陌生。然而,一座超級死火山倘能激活港人的文化視野和想像力,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港境內有侏羅紀火山並不是新聞,也不是什麼新「發現」。早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本港境內旅遊之風大盛,其時已經有旅行家如吳灞陵、李君毅等結合本港奇獨的地質及地貌,從而推斷糧船灣至果洲群島一帶的地貌奇觀(諸如北果洲的月球岩、地獄岩、魔鬼石等等),以及西貢一帶的六角柱岩等等,疑為火山爆發的遺蹟。

香港古史可遠溯至東漢(有李鄭屋漢墓為證),考古學家更將香港史推前三萬多年,但始終並非信史。千萬不要忘記,殖民地史每每以地質勘察人員充任處女地先鋒,早在一個世紀年前的開埠初期,已有英國地質學家如施格茲尼(Sydney B. J. Skertchly)對港島至九龍半島的獨特地貌深感興趣,且著書立說,留下一些重要文獻。

施格茲尼早於1893年出版了一本地質學專著,名為《我島》(Our Island),副題正是「一個博物學家的香港描述」(A Naturalist's Description of Hong Kong)。當中指出港境地貌由花崗岩和火山岩組成,從而估計兩者源自同一座火山爆發的岩漿;那大概就是最早期的「我島簡史」。

另一位值得大書一筆的香港地質先驅是安庶庇(Robert Daly Ormsby,港島大坑的安庶庇街正是以此人命名),他是1897至1901年的工務局局長,其時適逢99年期的新界租約簽署前夕,駱克(James H. S. Lockhart)向英國殖民部提交「駱克報告書」(Extension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當中載有兩頁《新界地質報告》(Report on the Geology of the New Territory),正是出自安庶庇的手筆。此一報告寫道,相信某些新界地區曾經有火山活動的證據。

一億年太久了,在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進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還沒有出現之前,就有不少鼎鼎大名的科學家諸如湯瑪斯赫胥黎(Thomas H. Huxley)、約翰祖力(John Joly)、威廉湯臣(William Thomson)等都相信,一億年已是地球的年齡上限-那是百多年前的事了。他們其時只能以地球沉積物厚度、海洋鹽度起源、地心熱力學此三種原理來推斷地球的年齡,因此認定地球信史不會超過一億年。

走筆至此,倒想起另一則與一億年相關的地質舊聞-耶魯大學地質學博士生羅斯米切爾(Ross Mitchell)有此推論:一億年後,一塊名為「亞美細亞」(Amasia)的「超級大陸」勢必誕生,那是由於現今的美洲和亞洲大陸將會逐漸向北極圈移動,碰撞而成的的地貌。南北美洲融合一體會令加勒比海消失,繼而在北極與亞歐大陸拼接;而澳洲北移跟亞洲連結,連接點或在印度和日本之間云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