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
台灣的打擊樂大師朱宗慶,在一篇發表於台灣《聯合報》的題目為《滾石不生苔》的文章裡說:「每到學期末,總會收到許多學生分享參與課堂的心得,身為老師,我常會想:為什麼我這麼喜歡上課呢?我認為,『滾石不生苔』這句話所要表達的積極意象,與我的感受十分貼近。」
「滾石不生苔......跟學生上課,『教學相長』的過程讓我獲益良多。無論是事前備課,課堂上交換意見,想法激蕩,或是事後的反芻思考,師生間的互動,時常為我帶來許多刺激和啟發,腦袋裡彷彿有了一座活水泉源,靈感和想法不斷湧現。」
朱大師的話,說得真好。因為教學,很容易就長了苔也不自知。現在的資訊流通得很快,不能再像從前般抱着一本舊課本來教學了,必須隨時更新教材,切合時代的需要,才能讓學生得着。
教學相長,更是我教了幾年書的體會。所謂老師,可能是專指教那一科目的老師,但在別的領域裡,學生很可能是老師的老師。特別是在課堂上和學生交換意見時,老師常常會在學生的話裡,獲得另一種啟發,經過反芻後,下一次教學時,就可能推陳出新,有了新的觀點。
我做了幾年學生論文的第二指導老師,更是能夠體會教學相長這句話的意義,因為學生的論文,常常會讓我有所得着。因為學生研究的範疇和題材,是我從未想到過的,讀後真是獲益良多。當然第一指導老師的功勞可能很大,但沒有學生的努力鑽研,就不會寫出精彩的論文。
所以,第一指導老師不但是我的老師,學生也是我的老師。知識領域那麼廣闊,所謂老師,只是知道其中一二而已。學海無涯,只要在課堂上多和學生交流,一定會有得着。可惜,香港的學生,沉默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