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養生坊 > 正文

中暑的中醫藥護理

2016-07-31

中暑,俗稱發痧,古稱中暍,是由於暴露於高溫濕悶環境過久,身體體溫調節失效,出現體溫高、汗出異常、皮膚乾熱、口渴、頭暈、胸悶、脈搏快而弱,甚至虛脫、痙攣及昏迷的一種病症,尤以從事戶外體力勞動工人、攀山涉水者、產婦、老年人、體弱或慢性病患者多見。

文:藍永豪(香港中醫學會教務長)

身處盛夏濕熱的環境,人體受到外在高溫及高濕度的籠罩,即便汗孔不斷流汗,但仍未能有效為身體散熱降溫的話,就有中暑的風險。臨床上,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及「陰暑」。

中暑的急救措施

陽暑多因炎夏暴曬勞頓,喝水不足,症狀為高熱、煩渴、大汗、脈洪大,甚則出現神昏、虛脫,治宜清熱瀉火,益氣養陰,方用白虎湯合生脈散加減,藥用石膏、知母、人參、麥冬、五味子等。陰暑多因於炎夏直吹風扇冷氣、過食生冷、過飲凍飲、睡臥冰涼地板、驟然沖洗冷水澡,而表現為頭身困重、四肢無力、胸悶、胃口差、便溏,治宜清暑化濕,益氣養陰,方用新加香薷飲、三仁湯或藿朴夏苓湯加減,藥用香薷、炒扁豆、杏仁、白豆蔻、薏苡仁、廣藿香、厚朴、茯苓等。

若發現患者出現陽暑的症狀,需將患者安置於陰涼通風處歇息,用濕毛巾裹敷頭頸部以降溫,若能自行吞嚥,可補充食水和鹽分,或緩緩灌入含少量食鹽的西瓜汁,或按中醫指示口服具化濕醒脾的中成藥藿香正氣水,再按需要用手指按捏人中或用風油精塗抹太陽穴以醒腦提神。人中穴位於人體鼻唇溝的中點,位於上嘴唇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界處,是一個重要的急救穴位;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症狀輕微而體質壯實者可用刮痧解暑,即用刮痧板(或平滑的陶瓷湯匙),沾上適量凡士林或潤膚膏,以合適力度、輕力開始、同一方向、從上至下,刮拭後頸及上背部近脊椎兩旁的皮膚,當出現紅色或紫紅色痧點即可,一般5分鐘內可完成。然而,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嚴重皮膚病或虛脫者則不宜刮痧。倘若患者神志不清,危及生命,務必將其側臥以保持氣道暢通,並盡快送院救治。

防治中暑茶療

參麥藿香菊花茶具消暑化濕,益氣養陰之效,有利於預防中暑及中暑後調理。

參麥藿香菊花茶

材料:太子參、麥冬各9克,廣藿香及菊花各5克。

做法:用熱水焗20分鐘,代茶飲用。流汗多者酌加少量海鹽,氣短乏力屬氣陰兩虛者,太子參換成西洋參亦可。

功效:消暑化濕、益氣養陰,適用於暑濕困脾、氣陰兩傷者。

注意:面色蒼白,畏寒肢冷,汗出不止屬陽虛脫證者宜立即求診。

預防中暑的秘訣

預防中暑,除了合理飲食,不外乎減少產熱和有效散熱。減少產熱,即正午烈日當空,盡量不要外出;酷熱警告生效時,在戶外活動都應放慢速度;有效散熱,例如多喝水、勤洗澡。室內宜保持自然通風,或以空調調控其溫度濕度;戶外高溫濕悶時,多待在陰涼通風乾爽地方,勤補充水分、多濕敷體表;如必須外出,常備充足食水及手提風扇,宜穿寬鬆透氣的淺色長衣,並戴上太陽眼鏡和闊邊遮陽帽,以利降溫。作息規律,保持好心情,配合均衡而合理的飲食,以清淡為佳。炎夏傷津耗氣,尤需及時補充鹽分及水分,出汗多的人喝淡鹽水時,要少量多次喝。另外,可吃消暑生津的水果如桃、梨、西瓜、哈密瓜或自製消暑飲料如菊花茶、酸梅湯、竹蔗茅根水、檸檬薏米水、青檸薄荷水、鹹檸檬有汽礦泉水等。

自製消暑飲料

竹蔗茅根水:白茅根加水煎煮,加入適量竹蔗汁,放涼飲用。具清暑利水、清熱生津之效。

檸檬薏米水:浸泡薏米後,加水煮熟,放入鮮檸檬2片,放涼飲用。具生津止渴、祛暑祛濕之效。

青檸薄荷水:青檸1小個加水搗爛,放上鮮薄荷葉1片,酌加蜂蜜調味。具生津止渴、清解祛暑之效。

鹹檸檬有汽礦泉水:1湯匙鹹檸醬加有汽礦泉水250毫升,攪拌後飲用。具生津止渴、消暑清熱之效。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