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承鈞
旅行團抵達無錫那日正逢七夕,天又降起綿綿細雨,且淅淅瀝瀝下個不停,頓覺涼爽許多。多數人留在賓館休息,我卻借了把傘,獨自「打的」去惠山古鎮-那裡有我一個久遠的夢。
小橋流水的惠山古鎮以「泉茶文化」聞名於世,直街、橫街和惠山泥人博物館都很有名。在一派江南韻致映襯下,眺望乾隆下江南時點讚的「江南第一山」惠山美景,大有心曠神怡之感。
筆者此訪的目的地-「天下第二泉」就藏在惠山東隅的錫惠公園內。它原名惠山泉,唐代茶聖陸羽來無錫訪友時曾居惠山寺,對惠山「泉源淵淪,篁木濃翠」景色很是讚賞,飲過惠山泉後,對清冽甘美的泉水更是傾心有加。後來陸羽品評天下水為二十等,惠山泉位列第二,「天下第二泉」的美譽由此得名。走進錫惠公園,我先要了一杯茶,自是香郁無比。導遊說惠山泉水質輕而味甘,能益諸茗色、香、味、形之美,所以歷代深受茶人讚許。筆者一邊品茗,任碧綠的茶葉在玻璃杯裡沉沉浮浮,一邊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紳對無錫泉水的讚譽:「乃人間靈液,清鑒肌骨,漱開神慮,茶得此水,皆盡芳味也。」
最令我心往神馳者,並非歷來被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品茗遊玩、題詠放歌的「惠山泉」,而是這裡孕育了中國傑出的民間藝術家-阿炳和他那蜚聲海內外的名曲《二泉映月》!
踏着青石鋪就苔痕斑斑的小徑,穿過一片「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境地,便聽到潺潺泉水聲,名冠遐邇的「天下第二泉」就掩映在一片奇石古樹之中!我之所以對此耿耿於懷情有獨鍾,冒着大暑千里迢迢而來,因為此地乃民間音樂家阿炳隨父親華清和當道士、習音樂、獲得創作靈感的聖地。我自小酷愛阿炳樂曲,那纏綿如訴的旋律常使我夢繞情牽,心動神馳,拜訪天下第二泉是我醞釀多年的夙願!黑白相間的「天下第二泉」五個大字赫然鐫在藤蔓攀爬的石壁上。相距不遠的長亭裡有古曲緩緩淌出,是一位身着青色長衫的老者在演奏《二泉映月》,迷離中令人誤以為他就是阿炳先生呢!
不禁想起阿炳(1893-1950)可歌可泣的身世來。他原名華彥鈞,無錫東亭人。他聰明好學:自幼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在私塾讀三年後,從父學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他12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18歲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他又命運不濟:4歲死了母親,21歲患上重疾,32歲雙目失明......失明後他在無錫街頭以賣唱和吹奏樂器為生。他常常自編自演當日新聞,抗戰時還演唱過《漢奸的下場》等愛國歌曲,勝利後則演唱抨擊國民黨黑暗統治的節目。用今天的話說,他是一名「創作型音樂家」。
阿炳是不幸的!黑暗的時代吞噬了他的光明與親情,煢煢孑立的他只好借胡琴消愁,與絲竹共鳴......他又是幸運的:神聖的音樂滌蕩了他滿腹的悲愴與壓抑,無情的滄桑賦予他一雙聆聽天籟的耳朵、練就他一顆創造奇蹟的慧心。他一次次來到二泉邊,用琴聲傾吐自己的滿腹情懷,一闋闋神籟自韻、蕩氣迴腸的樂曲猶如這二泉之水噴湧而出。他創作了270多首民間樂曲,不朽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更成為中國名曲!茫茫雨幕中我走近泉邊,松濤呼嘯、泉水丁冬中耳邊又蕩漾起《二泉映月》的纏綿之聲。佇立二泉之畔,遙想七八十年前一位羸弱的盲道士隱居於此、思索於此、操琴於此,淚水和雨水不由融為一體自兩腮滴入深潭。我彷彿聽見一顆孤獨的靈魂在悲吟,看到一個消瘦的身影在抗爭。
想當年,多少月朗星稀的夜晚,阿炳臨青山幽泉演奏二胡之時,不知是何心境、有何況味?命運多舛的阿炳正是從這丁冬泉水中感悟出人生的奧秘、傾聽到音樂的律動,冥冥中似乎受命運的支配,心中騰起一股股強烈的情感漣漪和創作慾望-貧困潦倒的童年、沿街賣藝的酸楚,遺恨、眷戀、迷茫、渴念,愛與恨、情與仇、靈與肉、生與死......一切的一切像湧泉般在他心田汩汩流過,化作手中哀怨繾綣的音符。他兩眼一片漆黑,胸中卻擁有一彎聖潔的明月,於是一闋以二泉和月光命名的撼人魂魄的二胡曲就這樣在二泉之畔「水到渠成」。
1949年4月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樂曲迎來新生。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教授等人專程來無錫為他錄製《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和《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這些「民樂瑰寶」不僅在中國婦孺皆知,更躋身世界經典名曲之列。可惜囿於當時的條件,沒有留下任何影像資料。1950年12月4日,操勞一生元氣大傷的阿炳以57歲之齡英年早逝,葬於無錫西郊璨山腳下道士墓。文革中遭紅衛兵搗毀,有好心人悄悄原地拾骨。1983年遷葬於二泉南隅。我走近阿炳之墓,墓園不小,佔地700多平方米,形如音樂台,由中國音樂研究所和無錫市文聯所立的墓碑上鐫刻阿炳銅像。他頭戴銅盆帽、戴一副墨鏡,鬍子拉碴、衣衫襤褸,沒有一點「顏值」,但這位貧窮落魄的盲道士卻創作出樂壇經典,令人倍感潦倒中的高雅、卑微裡的偉大!
導遊說,作家陸文夫當年曾任《新蘇州報》記者,1950年冬偶聞《二泉映月》後扼腕震撼夜不能眠,翌日一早冒雪前往無錫,去崇安寺雷尊殿採訪阿炳。可惜陸記者遲來一步,阿炳已在半月前撒手人寰!只見其遺孀董彩娣在阿炳靈前焚香、燒錫箔。阿炳沒有遺像,桌上只有一塊木牌寫着「華彥鈞之位」。
翌日一早,我再次脫離旅行團去尋訪阿炳故居,它就在無錫老城原雷尊殿道館東面一間硬山頂小平房,阿炳就在此出生又去世。房間約20平米,內有小閣樓,仍保持原狀。1994年被無錫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經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無錫市政府斥資5,000萬元對故居進行修復擴建,佔地面積近300平方米,還建起當年阿炳說書、賣唱的「三萬昌」茶樓,其後成立的阿炳藝術委員會也落戶於此。由同為音樂發燒友的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題寫館名。2006年,阿炳故居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生前備嘗淒苦,身後倍享榮耀,阿炳絕難想到自己竟能享此「哀榮」吧!
天又下起雨來,遠處傳來古剎鐘聲伴我憑弔這位不幸又幸運的藝術大師。雨簾中回望阿炳故居,我這個來自中原的旅人激情難抑,真正領略到一種久違的深深的令人終生難忘的感動,我彷彿覺得阿炳並沒有遠去:你聽,這江南雨中正隱隱迴響着他那悠遠的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