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在最近幾十年內,廣泛收集意見,誠邀「評委會」以外的專家,提交文學方面的報告,而「報告」內所推薦的作家,大都不在院士視野之內的。
其實,獲「諾獎」與否,與翻譯作品也大有關係。
以華文作家為例。高行健被視為冷門黑馬,他的主要作品是由馬悅然翻譯成瑞典文的。至於莫言,他的九部長篇小說,則是由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譯成英文的。
馬悅然近年在新加坡、香港、澳門的演講,談到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作家,也特別強調已去世的魯迅、巴金、艾青等人。
可以說,這些作家本來也有可能獲諾貝爾文學獎,只是時不我與吧!
至於談到諾貝爾文學獎與政治的關係,埃斯普馬克指出:「每個國際性文學獎項自然都有一個政治性的方面。不過,也有必要在政治『效果』和政治『意圖』之間做出區別。前者是不可避免的-經常也是不可預見的。而後者是瑞典學院明確地禁止的。」
諾貝爾文學獎到底名額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
據《國家圖書》雜誌一九五一年調查所得,之前五十年的獲獎名單上三分之二的獲獎作家是實至名歸。
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中,最受質疑的是賽珍珠。
套埃斯普馬克所說:「兩次大戰期間的瑞典學院缺少必要的手段來評判西方文學最有活力階段之一,而面對亞洲文學創作能提供的成就更加無能為力。」
這倒是實話實說。
現代獲獎作家,獲得普遍認同的,是紀德、艾略特、福克納、海明威和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等作家。
埃斯普馬克一再強調:「不能希望諾貝爾文學獎能夠建立一種規範,一種現代的『世界文學』。」
今年四月杪,當過五屆瑞典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的埃斯普馬克赴北京講學,途經香港,由瑞典翻譯家陳邁平兄的引薦,我曾對他做了一次訪問,並承他惠賜《諾貝爾文學獎》專著(中文版,由陳邁平翻譯)。
上述文字,除了是訪問所得外,還重點參考了《諾貝爾文學獎》原著。
諾貝爾文學獎,過去有許多誤解,希望從上述文字讓世人對諾貝爾文學獎可以略窺一、二。
譬如坊間有不少作家,自稱是「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甚至印在名片上,並以此招搖過市。某位香港詩人更煞有介事,自己寫了一段消息,要我刊登。
其實,每一間大學及作家組織都可以提名一名當地作家給瑞典學院,作為候選名單考慮,所謂候選名單有千千萬萬,並不能說明問題。
年前,北美有一個所謂作家組織,年年都向瑞典學院推薦內地作家,並在內地報刊雜誌大事宣傳,以示其地位權威,殊不知不過是虛張聲勢,拉大旗當虎皮而已。最滑稽的是,這位「北美作家組織會長」,在內地仍然吃香。(「諾貝爾文學獎」之十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