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允斗
芒種前後,祖國北方的小麥主產區,晝夜可聽到布穀鳥兒引吭高唱。布穀鳥兒的叫聲特點是四聲一度,即:「布穀布穀」、「光棍叨熟」、「麥秋咋過」、「麥子熟了」、「爭秋奪麥」、「快快割麥」。布穀鳥的叫聲很悅耳動聽,聲音並不難翻譯。農民兄弟很懂得恰似人語的鳥鳴,都會提早準備「過麥秋」了。麥客們也毫不怠慢,抓住這掙錢的黃金時節,他們會早早地尋找僱主了。
說到麥秋,有人或許要問,說的是秋天嗎?答案不是一年四季中的秋天,詞典解釋說,是收割麥子的時候。麥秋的說法由來已久,古人對麥秋早有定論。何為麥秋?《禮記.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麥秋至。」陳澔集說:「秋者,百穀成熟之期。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云麥秋。」麥秋也謂麥子成熟。《周書.蘇綽傳》:「麥秋在野,蠶停於室。」自古以來,農民都知道,「蠶老一時,麥熟一晌。」養蠶人時刻觀察即將成熟的蠶,眨眼間蠶成熟了,蠶寶寶們都會爬到特製的蠶山上去做繭。農民也時刻關注着麥田,早上來看,麥子成熟還欠點火候,中午後再看,麥子熟了。
麥秋容不得懈怠。清趙翼《二麥將收連旬大雨》詩:「麥秋時候連旬雨,天要殺人不用刀。」 農民把小麥視作命根子,就在麥黃時,他們早已「磨刀霍霍」,時刻準備着「爭秋奪麥」了。農民最心疼自己的勞動成果,喜歡「麥收寒天,顆粒飽滿」之季,懼怕惡劣天氣之殃,採取向老天奪糧之戰。麥秋之際,農民把功夫下在「搶奪」上,爭分奪秒搶收搶打,來不得半點遲緩。大自然總是變化莫測,麥秋最怕天氣多變,「六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一旦風雲來,冰雹和暴雨會接踵而至,頃刻間,勢必使麥浪滾滾的田間一片狼藉。
回憶麥秋往事,我老家的農民,對麥秋的勞動有三種叫法,一種叫做「拔麥子」,另一種叫做「割麥子」,還有一種叫做「收麥子」。這不同的叫法,蘊含着時代的變遷。
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農民常說,麥子熟了就「開拔」,也說「開鐮」。人民公社初期,每到過麥秋,生產隊長敲罷出工鈴之後,就大聲吆喝:「社員們,拔麥去了。」社員們不敢怠慢,成群結隊地來到麥田,在地頭山間依次排列,哈腰搭手,順着「趟子」拔起麥子。當初的麥田是旱田,小麥下種後靠自然生長。播種時用的八寸檔子耬,麥壟稀疏得很,小麥根系也不發達。社員們不需要費多大的勁,就把小麥連根拔起。每拔滿一把,在抬起的腳上一磕打,麥根上的土掉下來了。拔麥子是力氣活,也是技術活,同樣身體條件的勞動力,付出的力氣有較大差距。在快手面前,兩壟麥子輕而易舉地被撂倒。那些慢手可就費勁了,被落在後面且不說,被前面濺起來的塵土所累,汗水和塵土相遇,弄得灰頭土臉。地裡的麥子撂倒之後,社員們用肩扛、人擔、車推、牛車拉,把成捆的麥子運進場院。在攤曬之前,先鍘掉麥根。攤曬之後,不是人拉碌碡,就是套上老牛拉碌碡,一連串的工序下來,麥粒收進了容器。屈指算來,從秋天小麥播種,到來年麥秋打壓,農民辛辛苦苦大半年,每畝地打下來的麥子也不足300斤。麥子進了容器,先拉着到公社糧管所繳公糧,完成訂購任務後,農民才能分得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口糧。
人民公社中後期,小麥種植技術進行了革新,實施了合理密植、良種良方、深耕施肥、引水灌溉等等,昔日的旱田成了水澆田。小麥引用了科學種田,越過冬季,來年春天,返青、起身、拔節、抽穗、揚花、灌漿,一路長來,到了麥秋時節。社員們看着黃澄澄的小麥,帶着無比的喜悅,揮動着鐮刀割麥子,那個勞動場面異常壯觀。割麥子與拔麥子相比,手與麥秸的摩擦顯然輕了些,但是,腰部的酸楚一點也沒減輕。打眼看上去,割麥子的人們聚精會神地盯着眼前的麥子,飛舞着鐮刀,只聽到「噌噌」響過之後,身後留下了成捆的「麥個子」。割麥子取代拔麥子是勞動方式的進步,運輸方式也相應發生了變化。生產條件好的用上了拖拉機,稍微差一點的也用上了畜力車。肩扛人擔的場面不見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進步吧。麥子運進場院,開始了打壓程序。大部分生產隊用上了脫粒機;也有的稍微攤曬,拖拉機拉碌碡碾壓;還有些生產隊用大牲畜拉碌碡。社員們經過「割、拉、打、曬、藏」五道工序之後,經過測試,單產小麥產量翻倍了。生產責任制的實行,小麥普遍實行了科學種田,麥田每個環節都是精細化管理,小麥長勢旺盛。麥秋之季,成方連片的小麥用上了小型收割機,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小麥的產量大幅度提高,有的地塊達到了千斤糧。小麥豐收了,農民笑了,大白饃饃吃上了。
進入新世紀後,大型聯合收割機派上了用場,專業收割隊跨區作業,到處可見機械化收麥大軍。大片大片的小麥,聯合收割機開過之後,麥粒直接進了容器,麥秸打碎還田,成了有機肥料。聯合收割機的出現,是農業生產方式的一大飛躍,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省下了麥秋的時間。那些有經營頭腦的農民,幹起了收購小麥的生意,開着機動車到村莊收購小麥,有的乾脆到田間地頭招攬生意。農民兄弟也精明得很,在田間地頭就把麥粒處理掉,樂滋滋地拿着人民幣回家了。
時下,麥秋也被「互聯網+」覆蓋,智能化收割已經興起。種糧大戶們手指輕輕一點,儲存在手機上的智能軟件即可發送信息,麥客們接收到軟件發出的指令,即可駕駛機車衝着有需求的麥田開去。這種訂單式的機收,既省時又省力,種糧大戶笑了,機收麥客恣了,雙方都從農業信息化中得到了實惠。
麥秋時節,布穀鳥的鳴叫聲依舊,常規的爭秋奪麥口訣還在。什麼「芒種前後麥上場,男女老少晝夜忙」、什麼「麥子入場晝夜忙,快打、快揚、快入倉」。這些勞作只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大部分農民都青睞於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了。年復一年的麥秋時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曾經付出了超常的艱辛,飽嘗了小麥豐收的喜悅。農民的艱辛換來了幸福指數,豐收後的喜悅充滿着發展生機。時代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看吧,再一年的麥秋,還會有新的話題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