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行 資深評論員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早前表示會將8月21日至9月1日的民調數據,整合在反對派「衛星組織」「民主動力」的「五千人民調」內,用作政黨調整選舉策略之用。有線電視及now隨即宣佈,身為傳媒機構不宜參與「政治操作」,故決定停止公佈有關民調結果。確實,港大民研公然與反對派衛星組織合作進行民調,並作為反對派棄保依據,等於是參與反對派的配票行動,違反學術操守之餘,更暴露港大民研作為反對派配票工具的真面目,誠信及公信力完全破產。
更離譜的是,隨着「民主動力」成為港大民研的「贊助機構」,其調查方法也靜悄悄地出現改變,而這個改變正正就是為了反對派配票之用。一直以來,港大民研的民調都只會提及每條參選名單的首名候選人名字。然而,這次不少反對派第二梯隊候選人,都是由其黨內老將排第二位抬轎,如果只提及首名候選人,將難以反映這種抬轎效應,令有關候選人的支持度被低估。
當然,不論港大民研有心或無意,既然採取有關做法,就應該貫徹始終,一以貫之。但原來,「民主動力」竟與港大民研偷偷改變了問題方法,由只提及首名候選人,改為讀出頭兩位候選人。表面看來,問題似乎不大,但魔鬼就在細節中,此舉等於是強調了反對派老將的角色,將抬轎效應彰顯出來,變相有拉抬反對派選情的作用。事後證明,在港大民研改變了問題方法之後,不少反對派第二梯隊掛帥的名單支持度立即上升,而各反對派政黨又巧合地隨即大打棄保牌,要求反對派支持者集中票源,力保這些有勝望的名單。
至此,司馬昭之心已是路人皆見。反對派由於眼見一眾第二梯隊支持度一直欠佳,如果到了選舉最後時期,其支持度仍然未有起色,很大可能成為反對派支持者放棄的對象,導致選情崩盤。因此,「民主動力」隨即出手與港大民研合作,突然改變了問題方法,藉此催谷抬轎效應,再加上動員陳方安生、李柱銘之流出來拉票,無所不用其極地推高各第二梯隊支持度。接着,「民主動力」以至戴耀廷的「雷動計劃」,就可利用港大民研的結果,呼籲反對派支持者放棄激進本土派候選人,改投反對派候選人,原因是激進本土派已經沒有勝望,相反反對派第二梯隊卻處於「當選的邊緣位置」,應該集中票源力保,期望大打棄保牌扭轉敗局。
這恰恰說明,港大民研已經連假面具也懶得再戴上,乾脆以反對派選舉機器自居,公然干預選舉,為反對派配票棄保。既然港大民研已成政黨工具,試問還有何公信力可言?鍾庭耀親手毀了港大民研的招牌,也自暴其反對派打手的真面目。不過,激進本土派及其支持者相信也不會理會港大民研,加上其民調已是聲名狼藉,成為眾矢之的,對外界的影響力有限。反對派棄保牌未必能夠打響,反對派與激進本土派的爭逐,恐怕未到最後一刻也難以分出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