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大學於社會扮演的角色一直在演變,近年其中一個較激烈的爭議,在於「知識轉移」不足致社會未能受惠知識創造的成果,這也是香港正面對的挑戰。高為元指,不同大學及其所在地的發展各有長處及短處,要讓「知識轉移」有成果,國際合作非常重要,藉取長補短達至雙贏。
高為元表示,「知識轉移」需要大學學術領域與社會相關發展配合,例如香港經濟及資訊方面非常強,這類產業相關的知識轉移自然事半功倍;相反香港欠缺製造業,儘管科研人員水平高,要成功有效轉移,便應依靠國際合作,「別人有我們想要的(工業),我們亦有別人需要的(技術)。」
「轉化醫學」尤需合作
除了取長補短外,國際合作亦是克服「知識轉移」難關的關鍵。高為元以「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為例,指現時歐洲及亞洲的頂尖大學都在聚焦此領域,而港大於該範疇亦有着各式各樣的專業人才,資源相當豐厚。不過,「轉化醫學」亦被行內專家稱為「死谷(Valley of Death)」,「即是指只有萬分之一的研究項目能夠產業化,即使成功亦需要最少十多年研究,成本數以十億元計」,非個別大學能應付,要有效轉移,就需要通過合作加強優勢同時分散風險。
高為元表示,為此他現時正積極研究分析,了解港大於各個範疇上所擁有的優勢,更要清楚欠缺哪部分,「以便從世界不同院校、機構中,尋找能互補所需的合作夥伴,目標是建立出一個良好的知識轉移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