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時代激盪成助力 中國科幻產業迎黃金歲月

2016-09-14
■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 網上圖片■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 網上圖片

新華社電 從1904年中國首部原創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在《繡像小說》上刊載,到中國科幻作家一年內兩次斬獲雨果獎,中國科幻產業在百年中實現了令人振奮的發展。然而,業內人士在此間舉辦的「2016中國科幻季」上指出,中國科幻產業基礎相對薄弱,若要推動科幻產業的繁榮,必須培養出更多專業人才,推出更多有影響力的精品。

「我們的科幻創作人員還很匱乏,作品精品還太少,公眾對科幻關注度並不高,對科幻產業促進創新發展的重要性理解還不夠,產業鏈無法通過市場的手段有效連結,我們缺乏真正權威的、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與國際接軌的科幻方面的平台和組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副部長周世文說。

一個國家科幻產業的發展狀況可以通過出版和影視兩個主要指標來衡量。據科協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出版長篇科幻圖書150至200種,大多為引進,國內原創長篇僅40種左右,而美國每年出版科幻圖書達2,000種,原創率近70%。與此同時,中國科幻作家數量僅為200人左右,而美國有約2,000人。「在我國,科幻產業這個概念被正式提出不過是最近幾年的事。劉慈欣《三體》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在2010年出版前,我們的科幻產業基本處於雜誌時代,科幻的商業價值沒有被充分發掘,圖書出版領域缺少暢銷書。」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輯姚海軍說。

姚海軍指出,2010年後,中國科幻產業在還沒有完全從雜誌時代自然過渡到圖書時代的前提下,伴隨蚚z發式的市場需求,突然呈現出遊戲、出版、動漫、影視並行發展的態勢。不過,導演、製片人阿甘認為,對中國電影人和電影製作來說,科幻題材是一個非常陌生的領域,要把科幻小說的成功案例轉化為影像方面的成功,短期內還是個摸索的過程,「這個過程會以很多作品的失敗為基礎。」雖然中國科幻產業面臨很多問題,各個方向的發育還不太完全,系統性不夠,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科幻產業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未來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巨大。

據推算,中國目前科幻迷大約有100萬人,泛科幻讀者、觀眾與遊戲玩家大約有8,000萬人。「中國科幻產業最寶貴的優勢是讀者特別年輕、有熱情,對於各種科幻題材和形式接受程度非常高。放眼全球,中國科幻產業即將迎來最黃金的時代。」科幻作家陳楸帆說。在科幻作家寶樹看來,中國科幻產業處於一個相對較低的位置,翻譯了大量美國和日本的科幻作品,可以博采眾家之長。此外,中國正處於轉型時期,時代的激盪也會為科幻產業發展提供重要助力。

近年來,中國科幻圖書銷量快速增長,同時湧現出科幻電影投資熱潮。據姚海軍介紹,今年前八個月,科幻電影備案立項數量達到85部。「現在科幻電影拍攝經驗積累比較少,但我國科幻電影總是要向前發展,因為市場有強烈需求。」姚海軍說。業內人士表示,實現中國科幻產業的繁榮,重點要培養更多科幻作家、產出科幻精品、擴大科幻迷群體、利用好網際網路平台等,使出版、影視、遊戲等各個環節都有既具備行業素養又了解和熱愛科幻的專業人士。閱文集團高級副總裁張蓉認為,如果有一個中國故事,從書到影視作品都大受歡迎,並衍生了一系列周邊產品,成為現象級、覆蓋全產業鏈的作品,就可以稱之為中國科幻產業繁榮的標誌性事件。「我們可能會創造出一種不同於美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模式、新路徑,當然前提是不要急功近利,克服基礎薄弱、系統性不足的基礎問題。」姚海軍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