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科學「搵到錢」 港生可投身

2016-09-27
■教授博士齊聚創科論壇推科創,鼓勵本港學生投身創科。■教授博士齊聚創科論壇推科創,鼓勵本港學生投身創科。

學者讚港人才硬件夠條件 盼年輕人做科研「生力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志剛、陳文華)特區政府近年銳意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更多管齊下增加創科支援。正在會展舉行的「創科博覽2016」,昨邀請7名分別來自醫學、化學、電子工程界的科研精英聚首一堂,以「香港科創齊步」為題,討論香港創科發展的前景。多名世界級學者均認為,香港無論在人才和硬件方面,都有足夠條件發展科研,又說科學並非「搵唔到錢」,希望本港學生可以投身創科,為香港發展帶來「生力軍」。

論壇昨晚由港科院院長徐立之、科大校長陳繁昌主持,嘉賓包括中大校長沈祖堯、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葉玉如、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中大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等。徐立之表示,本港多項科技發展都是世界一流,但社會風氣似乎並不鼓勵學生投身科研「好多學生都覺得科技(學科)是水泡科」,詢問嘉賓對香港的科研發展是樂觀還是悲觀。

葉玉如:港擁挺科技因素

葉玉如表示,對香港科技發展前景感到樂觀,認為香港現時擁有所有支持科技發展的因素,學校教育、科研產業愈做愈好,科學園的公司數目連年遞增,她希望有更多學生考慮投身科研,因為香港科技發展若要成功,這個因素必不可缺,「只有我們並不足夠,一定要有生力軍或年輕人,對科研有興趣才會成功。」

任詠華倡政府增資源育才

任詠華表示,很多人以為從事科學「搵唔到錢」,但事實不然,她的很多學生畢業後,都找到不錯的工作,所以並非沒有出路。不過她指出,周邊地區如新加坡,近年在科研方面投放很多資源,而香港的科研水平其實也不俗,甚至是帶領世界潮流,「好像我的一個研究,都被外國人抄,好彩我是評審委員」,建議政府可以考慮增加投放資源,以便培育下一代,「我們都會退休,需要生力軍來接棒,這是十分重要的!」

汪正平:港創科有前途

汪正平亦認為,香港在創科方面很有前途,香港擁有聰明、勤力的學生,也有好的大學,質素可說是世界前列,但最重要是學生要對工程科目有興趣和熱情。

被問到香港與內地在科研發展上有何差別,專研智能機械人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指出,香港科研的重點及政府資源的落腳點與內地不同,內地地方政府由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的時間更短,美國亦與內地類似。

他認為內地的做法或許更能適應目前的社會經濟發展。徐揚生又認為香港需要設立較為系統的平台吸引科研人才。

理大紡織及製衣學系講座教授陶肖明則說,自己與香港工業界一直有密切聯繫,「我見到香港以前都可以用工業的學識和技術賺錢,但現時這樣的時候已經過去,香港現時的工業必須要有科技創新、 有新的創意或產品才可以有所發展。」

她表示,希望政府推出更多措施支持科技界畢業生創業,讓其學以致用,有發揮前景。「如此才能吸引更多學生進入科技界,而不是僅靠興趣吸引年輕人。」

由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為期8天的「創科博覽2016」,展出內地50項標誌性科技項目,有關項目刷新了世界紀錄或具有領導地位,博覽會至10月1日免費讓公眾參觀。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