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政府穿針引線促成 聯手卡羅琳推動醫科研

2016-10-03
■卡羅琳醫學院在香港首設海外醫學中心,中心將於本周五開幕。圖左起為李登偉及劉鳴煒。 梁祖彝  攝■卡羅琳醫學院在香港首設海外醫學中心,中心將於本周五開幕。圖左起為李登偉及劉鳴煒。 梁祖彝 攝

今屆特區政府上任後,創新及科技方面的發展,尤其是應對人口老化的醫學科研得到重視。早在2014年行政長官梁振英率領代表團訪問瑞典,就邀得當地享負盛名的卡羅琳醫學院(KI)合作,KI隨後就向行政長官辦公室發出合作意向白皮書,並展開工作會議,商討共同成立再生醫學研究所。政府是次也發揮了「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找到合作夥伴,還邀得華人置業主席劉鳴煒捐款近4億元支持,促成KI首個在海外設立的醫學中心,最終落戶香港,並將於本周五開幕。中心執行總監李登偉坦言,香港科研經費有限,中心得以成立,要感謝政府穿針引線。他希望這次可成為官產學研合作的成功之例,並期望可在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範疇取得成果,貢獻社會。 ■記者 姜嘉軒、歐陽文倩

擁有逾200年歷史的卡羅琳醫學院是瑞典最大之醫學研究中心,KI還設有諾貝爾大會,自1901年起負責頒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可見來頭之強勁。不過,真正令到瑞典與香港合作的,是兩地對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的重視,除了是瑞典政府重點發展的七個策略研究範疇之一外,也是香港應對人口老化問題的必要一環。

特首訪瑞典引線 劉鳴煒捐款力挺

因此,當梁振英2014年5月率領代表團訪問瑞典,商討如何加強雙方合作,及將成果帶至公眾社會時,KI一個月後就向行政長官辦公室發出合作意向白皮書,同年7月特區政府就與卡羅琳醫學院展開首個工作會議,商討成立共同的再生醫學研究所。在大家有效及有誠意的溝通下,KI校監Anders Hamsten及代表團在同年10月訪港時,就宣佈了雙方合作計劃。與此同時,劉鳴煒慷慨捐出5,000萬美元(約3.9億港元),並落力溝通事件,促成了「卡羅琳醫學院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的成立。

李登偉分享本港幹細胞研究歷程及發展時表示,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約在2000年始於國際萌芽,香港則在2010年起步,但只限於研資局申請經費進行研究。

今次中心得以成立,李登偉表示固然要感謝政府穿針引線,還有劉鳴煒的大力支持。他坦言,若按官方渠道成立中心,需要經過很長的過程,要拿經費亦不易,故對於劉鳴煒是次大筆捐款去促成事件,感到很鼓舞。

近4億元的捐款,不論形式還是金額之大均相當罕見,而該筆捐款更將全盤投入支持研究,而非以基金形式運作。李登偉笑言,最近常被問到「中心能靠捐款運作多久」、「中心是否有可持續發展藍圖」等問題,他則耐心解釋,科技日新月異,任何一個世代都會出現改變人類生活,使世界翻天覆地的傑出發明,「盤尼西林的發明、DNA的發現,他們通通都不會設有中心專作研究」,只因這些突破早已隨時日融入醫學當中。他期望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的研究也能做得如此出色,可以融入現今醫學。

冀社會重視再生醫學 支持自然來

香港常被批評投資科研力度不足,科研總開支僅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約0.7%。李登偉坦言數據中肯,無可否認這個數字的確是較其他發達城市低,但他對此表示理解。「社會上有各式各樣的範疇值得去做,顧此失彼很難讓所有人都能滿意」,就連科研要發展醫學或能源,社會或也有不同意見。李登偉表示,政府願意多做,科研界自是高興,但也不宜完全依靠政府,反而認為社會取態很重要,假如大眾多了解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的重要,而科研界又能在此範疇取得成果,支持自然接踵而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