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疊人塔與三角結構

2016-11-05

■ 葉輝

早前讀到美國藝術評論家基利.格羅威爾(Kelly Grovier)的一篇文章,說到一幀照片,有一群雜技演員在半空中將身體疊放成金字塔結構,彷彿在抗拒地心吸力,那就教人聯想到藝術作品鼓舞人心的偉大力量,也能讓世人的靈魂隨之而一飛沖天。

「疊人塔」(castell,類似疊羅漢)乃加泰隆尼亞的民俗節慶活動,castell字面意義為「城堡人」、「人塔」,傳說古代與法國戰爭時,曾以此法投擲炸彈至敵方的城牆內,為紀念此一悲壯的戰役,故此一直以來都是當地重要表演活動,在節日中,大街小巷都籠罩茪挽蘆^圍--在照片中,數十個人以軀幹及四肢疊在一起,從而搭建出一座「生命之塔」,而最頂層的一個人雙臂高舉,似乎在向下面的圍觀者獻祭,照片充滿茤驦酊滲銃q。

那就全憑藝術作品視覺策略,基利.格羅威爾寫道,此一策略在藝術史上佔統治地位已達數百年之久,早期繪畫大師利用這種光學技巧讓欣賞其作品的人精神振奮--世人所聯想到的,不管是1460年法蘭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所繪的《復活》(Resurrection)、1503年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聖母子與聖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1505年拉斐爾(Raphael)所繪的《草地上的聖母》(Madonna of the Meadow),乃至1830年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所繪的《自由引導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藝術家總是將畫作中的人物雕鑿成三角形結構,那就會吸引觀看者將目光不斷向上移。

一旦意識到此點,世人就會發現金字塔形結構在圖像製作史上無處不在,而藝術家很快就學會顛覆傳統的期待;在席里柯(Gericault)的《美杜莎之筏》(Raft of the Medusa)中,瀕臨海難的眼神中可看到此一神情;在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尖叫的教宗》(Howling Pope)系列中,教宗緊握雙拳和咆哮雙唇之間也能看到此種神情;在更悲慘的版本中,則有保羅塞尚(Paul Cmzanne)約繪於1901年的《頭骨金字塔》(Pyramid of Skulls)--由於世人的目光無法超越此種結構,因而強化了畫面的驚悚主題,在此等畫面中,金字塔結構就成為隱伏的陷阱,讓世人深陷其中,從而找不到出路。

在加泰隆尼亞的「疊人塔」表演中,演出者以身軀疊起的正是金字塔形結構;在藝術史上最為複雜的金字塔形結構中,恐怕最能與照片媲美的,乃丹麥藝術家哈羅德.英格曼(Harald Engman)繪於1941年而鮮為人知的畫作,此畫名為《疊羅漢》(Human Pyramid)。

基利.格羅威爾指出,人類對幽閉恐懼症的迷戀,來自遍地的骷髏和碎骨,英格曼此一畫作的金字塔形結構,乃從底部的史前時代直到頂部現代人類的一次殘酷篩選,由一個小男孩以彈弓作為終結;畫作交織蚢黚М曌w國佔領丹麥的歷史評說,也與永琱帤階@的啟示引起共鳴--無論世人的目光到達什麼高度,都得要感謝那些曾經到達頂部的先驅。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