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從朝霞似錦到夕陽紅

2016-10-29

■ 繆毓琛

臨近中秋節的一個夜晚,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的音樂會到了尾聲,兩位年逾八十的音樂教育家分別指揮完二百餘人的大合唱,掌聲經久不息。各方領導上台祝賀演出成功並合影,讓出舞台中央位置給兩位長者,表達了由衷的感謝和敬意。

時光回轉到一九五三年夏,中山縣一中傳來天大喜訊:兩位同班的高三畢業生李靜和梁翠媛,一同被當時全國四大名校之一的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錄取。小城裡飛出金鳳凰,這個奇跡若不是絕後也肯定是空前。說是奇跡也不單靠幸運:李靜從孩提時便從家鄉去到香港,抗戰勝利後又來到廣州讀小學,四年級便顯露非凡的天分,一舉拿下了全市小學合唱比賽(他擔任領指揮)和獨唱兩個第一名。回到家鄉中山縣一中讀書。那時的中學可不簡單,居然能排演出八個樂章的《黃河大合唱》。他和同班的梁翠媛,分別擔任《黃河頌》和《黃河怨》兩首歌的獨唱,顯露非凡才華。兩人相約一起上廣州報考北師大。主考官正是看中了他倆的「可塑性」,便順利錄取了。

解放初的北師大音樂系,匯集茈國最頂尖的師資:教聲樂的有張權,教作曲的有劉雪庵,教合唱的有楊鴻年,教鋼琴的是留美歸國的洪達琳,還有蘇聯專家杜馬舍夫等等。張權常常要離京演出,出發前,梁翠媛冒茪j風雪到老師家裡上課,演出回來又補回失缺的課程。如此培養出的學生能不優秀嗎?五七年畢業了,李靜按成績本可以留校任教的,可惜在當時政治運動中,有過不夠「進步」的言論,便被分去了貴陽市的貴州民族學院教聲樂和合唱。梁翠媛幾經曲折分配去江西。省教育廳對她特別開恩,任由她選擇哪個城市。她不揀省會南昌,只求直線距離家鄉近些的。人家說贛州最近,她便來到了井岡山麓的贛南師範學院。那個時期的年輕人就是那麼單純,過河卒子,義無反顧!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一個春節假期,乍暖還寒,兩位校友相約回來報效鄉親,到石岐鎮文化館輔導和示範剛成立的不久的石岐文藝隊,帶回了很多歌譜和樂譜,並一起在文化宮排演了一場音樂晚會。在我們那時還是初中生的心中,這兩位簡直是貶謫到凡間的仙子,送來只應天上才有的歌聲。這些歌曲很快在小城上下傳唱,陶冶了整整一代青少年。

因茼P出名門,或許是相同的特質,兩位同窗都像電影《舞台姐妹》的好姐妹般:認認真真教學,清清白白做人,專注於聲樂教學,在相隔千里之外,在相同的時勢下,避過了很多次運動的衝擊。

先說李老師吧,經歷貴州二十年的教學生涯,七七年他來到香港定居,一切從頭開始。他招收學生在家裡教聲樂。為茈肣p招收足夠的學生,他收學費只及同級教師的幾分之一,而且不論程度高低。有些學生幾乎是音樂盲,別說節拍音準,就算簡譜上的音符也要註上同音字的,但只要有興趣學的他都教,而且從中摸索出一套速成有效的教學法。但凡他教過的學生,都不願割捨這份師生情,為此,他便於一九九一年創建了「香港青年合唱團」,讓學子學有所用。三十多個寒暑,他一直不用「藝術總監」的職稱,只謙稱自己是「聲樂導師」,而且不收薪酬。後進的學生投入到合唱團的熔爐裡進步飛躍,而整個團在香港合唱界裡,正如他本人一樣,既低調,又訓練有素,頗有名氣。直至如今,他都是逢星期一至五在家裡授課,星期六為合唱團訓練,定期參加本團的專場和客串演出。

再來說梁老師,她在贛州六年後也是以家庭團聚理由返回中山,先是在員峰中學,文革後又到華僑中學。那時候求才若渴,廣州音專和廣東歌舞團都下來要人,丈夫高永也被音專錄用搞音樂文學,可是地方就是不放人,這也無礙他倆樂於耕耘家鄉這塊熱土。八三年,他們用有限的積蓄一千五百元買下一台鋼琴,第二年便用它成立了鋼琴培訓中心,梁老師業餘授課,不收報酬。學生多了教學琴不夠,就請求鋼琴廠借;沒有教師,就到處奔走求支持;沒有鋼琴教授,又上音樂學院去請。一次偶然機會得知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吳祖強去珠海途經中山,她跟市文聯主席的丈夫高永把握良機求見,成功獲得首肯派出教授,還安置老師住進自己家裡。梁老師還把培訓中心辦到沙溪農村,讓農家兒女也獲得學鋼琴的同等機會。擔任當晚音樂會鋼琴伴奏的周小玉,便是其中的姣姣者。夫妻倆把農村辦學經驗總結撰文《鋼琴是怎樣進入中山的農家和小鎮的》,發表在中國音協的論文集裡,影響深遠。老兩口一起上訪,請教授,求支助,擴校舍。如今,培訓中心已發展為中山業餘藝術學校,女兒也順利接班教務了。這一切,僅僅是梁老師的業餘貢獻,她在僑中的教學當然也是成績斐然,訓練的合唱團也屢屢獲獎!退休後,她又被邀請出山創辦老幹部大學合唱團,從一九九九年起步,在全國多個老年合唱節中得獎無數。

兩位老師各自從最高學府走出迥然不同的人生軌跡,卻又異曲同工,熱誠於基層的聲樂教學。從兩位老師身上,我們看到新中國成長起來第一批知識分子的楷模:淡薄名利,有教無類,默默耕耘,永不言休,用實踐去履行自己的初衷抱負:報讀師範,做一輩子教師。直到如今,他們還在教授聲樂,指導自己的合唱團:香港青年合唱團有些團員,從創團至今,離開了又回來,從青年唱到中老年,用歌唱伴隨茪H生旅途;老幹部大學合唱團,更是老驥伏櫪,聲如洪鐘。這兩個團都因兩位老師而結緣,交流了五、六次之多。值得稱頌的是,解放初兩位中學同窗同台演唱的《黃河大合唱》,相隔四十年後的一九九一年,在中山紀念堂裡,他們的角色已由獨唱轉為指揮,分別指揮中港兩個合唱團各上下半場,又一次完整地演繹這部作品。「黃河」於他倆真是大有玄機:在家鄉唱罷「黃河」,一起跨越黃河去求學,儘管分隔兩地,最後還是落腳家鄉再次唱響「黃河」!

中秋前的這台音樂會,更得到陳遠老師旗下兩個合唱團的加盟,兩百多人站滿了舞台,歌聲氣勢如虹。兩位長者大半輩子沒有享受過花團錦簇的豪華,卻擁有滿園的桃李芬芳。梁老師含笑向老同窗訴說:「這次交流或許是最後一次了。」可是,做學生的怎捨得自己的導師離開舞台?他倆的美聲發音和指揮力度慢慢地減弱放緩了,可以肯定,他倆心中總是迴盪虓O愛的暖流,閃耀茈峟絳皏照民間的絢麗霞光。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