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陳映真《忠孝公園》所收《歸 鄉》,很有象徵意義。《歸鄉》寫的是歸鄉之路。《歸鄉》的主角是一個名叫林世坤的台灣年輕農民和內地青年老朱,故事寫國民黨老兵的一段坎坷人生蹤跡。
一九四六年,十九歲的林世坤,為了兩頓飽飯而被國民黨騙去當兵,背井離鄉,開赴內地,轉戰各地。在入伍的第二天,林世坤因頂「缺」,被迫改叫楊斌;後來,國民黨大敗撤到台灣,他卻羈留內地,經受着海峽兩岸分離所造成錐心蝕骨的痛苦。
等到四十多年後,林世坤能夠返回故里時,慈父和三弟早已故去,二弟上報他已經身亡,吞併了他那份土地;再因他已經改名換姓,辦理返台手續困難重重。還好,三弟之子啟賢為人正直,顧念親情,設法辦妥了手續,林世坤終於回到了日夜眷念的故鄉。哪會料到,回到了魂牽夢縈的台灣,他又十分掛念身在內地的老伴和兒孫,又匆匆地趕回了內地。
至於內地青年老朱,那年二十三歲,被鄉長騙去城裡大禮堂看電影。電影放完,整個禮堂早被荷槍實彈的士兵重重包圍,老朱和其他一百八十多個青年,全被連銬帶綁地帶走,強迫給國民黨當兵。當初是老娘心疼他,特別慫恿他去看電影的,說他一年到頭只顧幹農活,也該趁這一回進城玩玩。老人家萬萬沒有想到,兒子去的是一條不歸之路;被綁到軍車上的時候,老朱最痛苦的是,他娘怎麼會受得了,他想,老人家怕永遠也不會原諒她自己了。在多少個不眠之夜,每每想到這裡,老朱心裡都絞割般地作痛。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的時候,老朱跟着到了台灣。
退役以後,天天洗黃豆、泡黃豆、磨豆漿、煮豆漿,在卓鎮三介宮後壁公園邊上擺着一個早點攤。不料,物是人非,四十多年後,他回內地探親,回了一趟老家,圓了一回思鄉的夢。
他的「鄉愁」紓解之日,卻是只見老母遺簪之時: 「我娘她在一九五六年,就是我們的民國四十五年,病死了。」老朱說︰「我一個老嫂交給我一支牛骨做的髮簪,尖尖的一頭,包着一小截薄薄的一層金。」 老嫂說︰「我娘要她有朝一日,把這髮簪交給我。」老朱黯然地說︰「要我送給我媳婦兒......天下父母心啊﹗」
人生最黯然者,莫如生離死別,老朱那一番「鄉愁」恁地難以排遣。他又回到了另一個故鄉台灣,在那裡,還有他相依為命的女兒阿鳳。是他的阿鳳,在等着他回去,再洗黃豆、泡黃豆、再磨豆漿、煮豆漿,天天和他一起出早點攤兒。
《歸鄉》表達了陳映真對兩岸統一的強烈願望。他說:「台灣和大陸兩頭,都是我的老家......」
(《我與陳映真》之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