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字裡行間】金庸從政的推手

2017-02-07
■這書透露了楊奇和香港報界不少資料。 作者提供■這書透露了楊奇和香港報界不少資料。 作者提供

黃仲鳴

一月初的廣州,寒意未濃。楊奇只穿一襲貼身內衣長袖恤衫,街上微風一吹,頗顯清健而瀟灑。年老的一輩到我請辭的時候,堅持送下樓,再在街頭惜別,那份情意,非禿筆能形容。

席中,楊老談及《星島日報》周鼎時,不禁唏噓。我初入報行,紅褲子出身,第一個師傅是法庭王余明,第二個師傅就是周鼎。我七十年代末跟隨周師傅,直至他退休,親身受教十餘年。楊老說他本來是文藝青年,和他們一起舞文弄墨,在當年的《大公報》發表過文章,有個筆名叫周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香港成了司空明,大寫流行小說。

楊老對香港報界中人甚為熟悉,除周鼎外,還有《華僑》的李志文。經典之作是一九八二年七月下旬,廖承志寫了一封給蔣經國的公開信,可是關山阻隔,如何到達台灣?北京希望可以進入台灣的報紙能刊登出來。當年能進入台灣的報紙只有四份:《星島日報》、《華僑日報》、《香港時報》和《工商日報》。於是,楊老和周鼎、李志文聯絡;七月二十四日,一頓下午茶後,兩人首肯。翌日,即發佈了廖承志的信,直達台灣。據說,直到下午,台灣的情治部門才發現,立即追查檢收,但已有一千七百多份流傳到台灣;當然,蔣經國也看到了。

除此以外,楊奇還有一個「黨外知交」查良鏞。查即金庸,文革後,兩人聚首,據《當代嶺南文化名家.楊奇》-書說:

「查良鏞說,相信鄧小平會帶領中國走向美好的明天,並表達了希望去北京面見的心願。楊奇立即向香港工委反映,並向中央作了匯報,很快就收到中辦覆電,說鄧小平願意與查良鏞見面。」

金庸當年會晤鄧小平的新聞十分哄動,原來幕後推手是楊奇。此外,一九八五年,「查良鏞經過楊奇一再勸說,終於接受香港新華社的邀請,並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兼政制小組召集人之一。同時,他還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楊奇將本是書生論政的查良鏞,推上前台。後來,查良鏞被激進民主派指斥「依附中共」,還到《明報》報館門前焚燒《明報》,以示抗議。據該書說:「查良鏞並沒有因此退縮,後來他還擔任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他對記者明白表示,自己在參與起草香港基本法過程中,同北京的委員以及內地的官員不斷交換意見,感覺到:中央在保持香港的社會制度、維護香港的自由和法治、期望香港長期穩定繁榮這個問題上,態度是與香港人的願望完全一致的。」姑勿論外界如何評說,查良鏞走上中港政治舞台,楊老是推動人物,是穿針引線的重要人物。

於今,兩人垂垂老矣,但相比之下,楊老活力仍足,比老查優勝得多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