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文言精讀】動機與效益

2017-03-22

古時,讀書人不事生產,因此常被人揶揄為寄生蟲。即使是孟子,也曾遭人批評他不做事而享受禮待。面對批評,孟子直接指出合乎道義與否乃判斷關鍵。

如不合乎道義,享一餐亦為多;如合道義,受天下亦無不可。

原文見於《孟子.滕文公下》︰

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章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於此,毀瓦畫漫,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其後,孟子帶出「動機」與「效益」的討論,指出以動機論士人對社會的價值是不當之舉,應以效益論士人之價值。

士人對社會的主要貢獻是篤行道德,培育學者與教化百姓,於社會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譯文

彭更問道:「跟在身後的車有數十輛,隨從數百人,於諸侯國傳食,豈非太過分?」孟子說:「如不正當,即使一籃子飯也不應接受;如正當,即使如舜那樣接受堯的天下也不過分--你認為過分嗎?」

彭更說:「不。我只是認為讀書人不做事而有飯吃是不對的。」

孟子說:「你如果不通行交易之事,以多餘的補充不足的,那麼農民即使有多餘的糧食也沒人吃,婦女有多餘的布也沒人穿。你如果互通有無,那木匠車工都也可從你手上得到吃的。比如說有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尊敬長輩,奉行先王的學說,以培養後代學者,卻不能從你手上得到吃的。你怎麼可以只尊重木匠車工而輕視奉行仁義道德的人呢?」

彭更說:「木匠車工,他們工作是為了求飯吃。讀書人做學問,其動機也是為了求飯吃嗎?」

孟子說:「你為什麼從他們的動機作判斷呢?只要有功績於你,便應該給他們吃的。況且你是論動機呢?還是論效益呢?」

彭更說:「論動機。」

孟子說:「比方說有一個人把屋瓦打碎並於牆壁上亂畫,他的動機是為了得到食物,你還給他食物嗎?」

彭更說:「不。」

孟子說:「那麼你不是論動機,而是論效益吧。」

模擬試題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6分)

1. 「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

2. 「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參考答案:

1. 「跟在身後的車有數十輛,隨從數百人,於諸侯國傳食,豈非太過分?」

2. 「那麼你不是論動機,而是論效益吧。」

■謝旭

現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任教,教授中國文化課程。考評局資深主考員與閱卷員。哲學博士、文學碩士、專欄作家。「序言教育集團」、「PROLOGUE網上補習」教育總監、中國語文科與通識教育科名師。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