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民族豐富多彩的生活,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從文化文字到奇風異俗,很值得大家學習。上一期說到了蒙古民族的傳統音樂長調歌,這一期介紹一下馬頭琴。
馬頭琴「Morin khuur」,是一種弓弦樂器。它是蒙古人最重要的樂器之一,被視為蒙古國的象徵,是世界上所有蒙古族的樂器。馬頭琴有着悠久歷史,據蒙古帝國史書記載,十三世紀就開始在蒙古部落中廣為流傳,成為蒙古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夥伴。
傳出於科爾沁草原
傳說在科爾沁草原上有個愛唱歌的牧人蘇和,他有匹心愛的白馬,皮毛像緞子一樣光亮柔順,嘶鳴起來銀鈴般清脆悅耳,但在一次賽馬會上,白馬奪得錦標後被王爺搶去了。一天,王爺騎着白馬炫耀,白馬摔下他脫韁而逃,卻不幸中了王爺的毒箭,雖然忍着痛苦回到主人身邊,卻因傷勢過重而死了。
蘇和非常傷心,可白馬那淒涼的嘶鳴還在耳邊迴響,蘇和想留住這個聲音寄託對白馬的懷念,於是,他用白馬的腿骨做琴桿、頭骨做琴箱、馬皮蒙琴面、馬尾搓成琴桿、套馬桿做琴弓,並照白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做出了草原上第一支馬頭琴。從此蘇和每想起心愛的白馬就拉起馬頭琴,用琴聲訴說對愛駒的思念。
這個傳說與真實的馬頭琴是吻合的。牧民製作的琴身形狀就像一個梯形身體,正背兩面以獸皮覆蓋。兩根琴弦貼着頸部,琴桿的頂部連着一個雕刻精緻的馬頭。在頭下,兩側伸出調音釘像馬耳朵一樣。琴弓用藤或木製成,弦和弓繫上了束在一起的馬尾。
這種獨特的結構,使得發出的聲音優美渾厚、悠揚動聽,音色與其他弓弦樂器有較大差別,極為獨特。
牧民以全手工製作
蒙古牧民自古都是自己手工製作馬頭琴,用以獨奏,歌舞伴奏。著名曲目「Tumen agtnii tuvurguun萬馬奔騰」氣勢磅礴,琴聲發出了萬馬奔騰的嘶鳴,時而悠怨低沉,時而響亮雄渾,好像在訴說英雄在戰場上的悲壯。
牧民們把馬頭琴極富感情的聲音,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傳統曲調(Tatlaga),專門為馴服動物時拉奏。當一隻母駱駝產下幼駝,牧民以輕鬆的旋律配上特殊低吟來紓緩其壓力;母駝不肯接納小駝羔時,便會拉奏一曲,用琴聲感化其哺乳幼駝。由此可見,馬頭琴的意義超越了它作為一種樂器的功能,成為了牧民日常活動的一個部分。
尼龍弦線改善音色
新時代樂器家對馬頭琴進行了一些改良,比如使用了尼龍弦線提高了音量及音域,改變了多音色的問題,使它更加適合舞台表演,不但保持了原來的優美,更增添了穿透力,使他從蒙古包走上大舞台。現在除了一些歌手喜歡使用馬頭琴作為音樂伴奏,還有很多大型音樂會和電影都採用馬頭琴作為主題音樂,如電影「ARAVT」, 「Marco Polo」插曲,遊戲「全軍破敵-阿提拉(Total War: Attila-Main)」的主題曲等,馬頭琴以其獨特性在世界樂壇中佔了重要一席。
馬頭琴琴聲婉轉、悠遠,它融合了牧人的喜怒哀樂,融合了牧人對美好生活的希望。琴聲中富有遼闊的大草原的深遠,有藍天白雲般的純淨,有蒙古漢子的剛強,有草原母親心底的深深柔情,彌漫了整個草原。
它表達的正是草原牧人與大自然的一種相親相近的和諧氣氛。■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語言傳意學部講師 烏蘭
網址:www.hkct.edu.hk/
聯絡電郵:dlgs@hkct.edu.hk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