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輝
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檔案所顯示,英國前首相邱吉爾之所以贏得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乃經過一番篩選後剩下三個候選人,其中不包括邱吉爾,審核最後三個候選人的作品之後,認為他們都不夠資格贏得此一獎項;但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最忌諱獎項從缺,所以他們又從長長的候選名單中撿回邱吉爾,他就是這樣得到諾貝爾文學獎--此所以瑞典學院提出:「一方面基於他歷史寫作和傳記的價值,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他精彩的演說所致。」
其實邱吉爾之所以贏得諾貝爾文學獎,就給獎理由而論,乃是他的歷史著作如六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The Second World War)等等,以及他的演說各居其半;那的確有違諾貝爾文學獎的傳統,然而,從此一獎項其後發展觀之,他的演說無疑的乃上世紀展示人類感性與理性的瑰寶,並因而延伸出獨特的「邱吉爾語言學」。
話說在2001年年底,英國樞密院成員、亦為歷史學家的贊堅斯(Roy Jenkins)在其著作《邱吉爾傳》(Churchill:A Biography)中就已指出,邱吉爾在現實國際政治上,乃搭建自1945年以來持續影響世界的基本英美同盟結構,此一結構主宰整整半個世紀英國外交政策。
在邱吉爾的觀念裡,英美同盟乃是重心,他當然不反對歐洲的整合,亦主張英國應成為其中的一員;事實上,他所主張的主宰歐洲,他一直對歐洲有茪@種曖昧的優越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他曾撰寫多篇論文,話題跨度從人類進化到聚變能量。及在1945年,邱吉爾所領導的工黨在大選中失利,從而失去首相之位,成為在野黨領袖;他翌年首度在蘇黎世倡議歐洲聯盟,1947年發起「不列顛聯合歐洲運動」。
與此用時,「反邱吉爾派」亦崛起了,比如英國傳記作者皮爾森(John Pearson)就在《邱吉爾王朝》(Citadel of the Heart: Winston and the Churchill Dynasty)一書大爆邱吉爾家族內幕:其父親藍道夫(Randolph Churchill, 1849-1895)死於梅毒所造成的精神錯亂。
邱吉爾始終乃上世紀全球傳奇式偉人--固執、暴躁、尖酸、反覆易變,很有個人英雄主義的不良習性,那都是他要命的缺點,也令他的從政生涯波折起伏,如果不是後來的英德戰爭,他肯定會被歷史學家描寫成是個庸碌善變,但多少還有一點文化特質的普通政客。
邱吉爾是近代政治人物裡,第一個把創造歷史、書寫歷史,以及藉蚖y言而改變歷史看作同等重要的第一人。就歷史的敘述而論,他也開創了所謂「見證歷史」(History of witness)這樣的文類,將自己所參與的歷史留存為紀錄。
邱吉爾可能將此文告知他的物理學家朋友林德曼,並打算將此文發表在《世界新聞報》,此篇論文完成之前的1938年,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在美國廣播中以戲劇形式《世界大戰》此部作品,在聽眾中引起恐慌,很多人認為那是關於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新聞報道,關於外星人的一篇文章,乃1939年二戰爆發前在家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