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 拉
「我們叫南洋來人『番仔』。」中國朋友帶虓L笑說明即將去觀光的景點為何稱「番仔樓」。我愣愣地回答:「哦。」這時我們走在漳州角美東美村路上。車一停下,小黃揮蚨X子說︰「大家跟荍琚A到目的地需要走一段路。」
路邊有家店舖的牆上寫荂u佳慶東美糕,非物質文化遺產」。 突然聽得有人問,「我們觀光行程表裡說有品嚐東美糕呢!」 走在前邊帶路的小黃回頭來說︰「回頭來呀。」一邊繼續向前走︰「 讓我們先看番仔樓。」
經過一個轉彎處,感覺有光影搖晃,探頭一看,斜斜土坡路底下是一條河。三個婦人在河邊樹下洗衣服。清澈河水因夕陽光影而波光粼粼,陽光也叫樹葉染上片片黃金。19世紀中葉,是這黃金景色讓一個在東美村賣田螺為生的年輕人曾振源,帶荍齔蔭a人生活的理想,勇敢地從這條河搭上去南洋的輪船, 到了新加坡嗎?
精明能幹的曾振源秉承蚖圊n人的吃苦耐勞和拚搏精神,從謀生到創業,十幾年後,商務涉及貿易、航運和典當等行業,先把總公司開設在新加坡,後來也在廈門、廣州開分行,並且還將事業拓展到東南亞各個國家,包括菲律賓、印尼、泰國、 越南、緬甸等。最鼎盛時期,他和兒子組建了「豐源航務局」,擁有29艘輪船,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航運大亨。
幾天來的雨,讓本來不平坦的小路,生出窟窿和泥濘,周邊多為殘舊鄉下民居,小路還有更小的路,折折轉轉,突然看見2013年中國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佈時描述的「曾家番仔樓」︰「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建,坐南朝北,中西結合建築風格,石磚木混合結構,平面呈『 凹』字形,以祖廳為中軸線,對稱排列,前為閩南風格古厝,中為哥特式樓房,後為紅磚騎樓,計13棟建築物99間房間,建築面積2,627平方米。」
番仔樓只有兩層,稱不了高樓大廈。中間大門上有「曾氏家廟」的兩進式祠堂是曾家祭祖的地方。兩邊是石刻對聯「祖澤綿長距魚國已七十五世,廟貌壯麗冠薌江廿八九都」,簡潔地描繪了曾家的祖籍身世和家廟的精緻壯觀。精緻,正是番仔樓與眾不同之處。和所有飄洋過海到南洋討生活的人一樣,外出是為了賺錢,回鄉蓋房子才是始終繫於心頭放不下的願望。輝煌的經商業績讓曾振源在南洋成了巨富,衣錦一定要還鄉,他決定和兒子返鄉建豪宅。為了光宗和耀祖,先請西方設計師畫圖樣,再邀中國風水師看風水。建築時講究精雕細琢。我們一路顧茤蝺荂A走得太慢,抵達時見小黃請了曾氏後人出來與我們講解。
觀光的人一邊聽他說祖先的歷史,一邊為建築樓群的豪華和精美驚歎。以上等青石打磨成的石鼓、石墩、石籃和圓形花窗上雙面仙鶴祥雲的圖案,當年為了求好,工匠是以雕鑿出來的石粉重量來換取等量的白銀為工錢,這種豪氣和闊綽前所未見。
彩繪茪什磪褻▲У′G事的木雕橫樑還鏨金嵌銀,當時肯定一片金碧輝煌。在這兒我也見到和檳城老建築同樣的,據說亦是來自英國的花瓷磚裝飾蚍茤衁漱漸~牆,無比親切過去和瓷磚合影。有人說那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從南洋運回來的,這造就了番仔樓的中西合璧風格。家廟前的月池,收集雨水用,也種養蓮花,這池水通過一座水閘,可與外邊的河道相連,莫不就是我剛剛路過時看見有婦人在洗衣的那條河?這河可通向漳州母親河九龍江。
團友都是攝影家,他們紛紛離群到各處去尋覓心中美景,前後左右都有人或墊高或蹲下,攝影家們甚至採用各類我首回見到而叫不出的攝影器材,比如航拍機等等。不必交攝影功課的我心情最閒適,左瞧右望地以眼睛采風。樓房上下建有狹長的過道,在過道中段,建了半月形的「拱橋」,既具美感,又方便人們直接從這邊的樓房走到對面,不必淋雨曬太陽,這在閩南地區極為罕見。有幾個攝影家在拱橋上取景,我忍不住把他們攝了下來,又忍不住自己也跑到紅磚砌的拱橋上去當模特兒。正好夕陽光下的金黃色光影灑落下來,為滄桑的樓房添加了幾分詩情畫意。
一回在文章裡讀到「華僑是穿上洋裝的中國人,番仔樓則是南洋門樓遮蔽下的傳統大厝。表面上,華僑是一個思想先進、作風洋派的群體;骨子裡,他們比任何人都因循守舊、執茤騥Е峞C」完全點出了華僑建番仔樓的風格。尤其是格外重視祠堂,堂內的設計一定沿襲荈Е弮辿〞熊硎c。裡頭許多擺設和裝置,隨虓酗諈漪y逝而消失,沒落的光景無法掩飾整體建築嚴謹的佈局、宏偉的氣勢和典雅的工藝。再說倘若華僑不守舊,不執荈Е峞A也不會把回鄉和建大厝當成一生的重要願望和成就。
1893年籌建、1897年開工、1907年建竣,歷時14年,修建工錢耗費20多萬O白銀的番仔樓落成那天,曾氏家族在此擺了三天筵席,整個東美村的男女老少都受邀來「吃桌」,傳為佳話。
11月的深秋,夕陽落得太快,轉眼天就暗下來,小黃走在前面搖旗呼喚,「我們去品嚐東美糕囉。」2010年入選漳州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東美糕,始於明朝崇禎年間。一位姓郭的老人,以綠豆磨粉為原料,製作糕點,入口即化, 深受人們喜愛,是最佳佐茶的點心。300多年過去,今天的東美糕仍然是漳州婚慶喜宴、祭祀祭祖的必備禮品,同時成為閩南民俗的符號。
品味茞M甜又有綠豆清香的東美糕時,毫無懷疑飲食文化緊緊地聯結蚨s州和南洋的鄉情。在南洋,也有類似的糕點,也和東美糕一樣,用木製的糕磨一顆顆印出來。過春節時候才製作,我們叫它番仔餅,據說是娘惹糕點。鄭和當年下南洋帶的水手,和南洋土著結婚後生下的孩子,女的叫「娘惹」。「娘惹」食物混合中國和土著的味道,就像人一樣。走回車上的路,和來時同一條。中國人可能不曉得,被他稱為「番仔」的南洋華人,叫當地的土著為「番仔」。
太陽落下去,在暗得很快的天色裡,大巴朝向晚餐的「江 東 鱸 魚 館」 開去。今天番仔樓之行最叫人大開眼界的是, 一百多年前就有自來水設施。在樓群的最後面有個風力抽水機房,以大型風輪抽水機從深井抽水儲存在樓頂的水塔,通過錫鑄的水管再通向各座建築,這在當年可謂稀奇罕見。
真的是深刻領會到從前聽過福建民間的一句俚語:「有『番仔樓』 的富,也沒有『番仔樓』的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