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翠袖乾坤】傳真藝術

2017-03-28
■藝術愛好者對德國藝術家波依斯的作品非常好奇。 網上圖片■藝術愛好者對德國藝術家波依斯的作品非常好奇。 網上圖片

伍淑賢

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有選映德國藝術家波依斯(Joseph Bueys)的作品。

他雖已於1986年離世,而他在各種藝術領域探索的成就,也不是人人認同,但其我行我素,且堅信藝術可改變社會的心,卻令人敬佩。

原來他在1985年還與Andy Warhol和日本藝術家東山魁夷參加了一個叫Global Art Fusion的項目,其實就是個傳真藝術(Fax-Art)項目,把一紙針對冷戰的和平宣言,連同三位藝術家的繪畫作品,在三十多分鐘內由地球一隅傳真去另一邊:傳真始於德國的杜塞爾多夫,經紐約傳去東京,再傳去維也納某家現代藝術博物館為收件終點。傳真藝術的用意,據說是處理距離的問題。

到今天,傳真機早已可有可無,早晚也得收入博物館,但在電腦普及前的世界,傳真機可是快速傳送中文日文和一切圖像文字與任何圖形的偉大發明。

現在企業或公關公司發新聞稿或視頻,只要在電腦或面書上一按就完事,易過借火,很難想像不過廿年前,發送新聞稿可真是勞師動眾的大事。我們入行時傳真機已是辦公室必備,收發新聞稿也靠它。

如果是公佈上市公司業績這類大事,總得先約定幾個兼職文員,由收市後約四點多起齊集公司的文件收發房間,那兒有四五部傳真機,她們會合力把動輒十多頁的中英文新聞稿往報館和國際通訊社逐家發出去。

由於傳真機很慢,而報館加通訊社共有五六十家,這就要弄到八九點,因此需要找兼職的外援幫忙,薪水比正職同事開夜補水便宜。如果要發相片就更大件事,那時的電腦普遍未有能力發影像文件,發的都是硬照,於是就要出動「華Dee」鐵騎士幫忙,首先是飛電單車把相片在六點前送去廣播道兩大電視台,因他們最急要影像配合電視新聞「出街」,然後送去各大報館讓編輯晚上埋版。有時還要去政府新聞處把新聞稿連相片,送進每家報館在那兒常設的白鴿格子(pigeon hole)。

如斯繁複昂貴的人手操作,現在回想確是可笑,當時卻已是用上傳真這高科技的無縫運作。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