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藝術為媒,畫筆搭橋 上海畫家筆下的黎里

2017-03-28

薈萃了滬上十八名著名畫家三年多創作成果的《走進黎里--上海畫家畫黎里巡展》日前先後在上海、黎里和江蘇吳江展出。一百二十件作品不僅涵蓋了油畫、水彩、鋼筆畫、油畫棒等多種形式,更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批畫家與黎里古鎮的不解之緣。記者了解到,經過了三年多的開發,黎里古鎮也將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對外開放。屆時,這場畫展有望作為黎里向外推介活動的組成部分,到更多地方巡展。另外,黎里與周邊的多處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也正在順利進行中。■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帆

三十多年前,陳逸飛的一幅油畫《故鄉的回憶--雙橋》讓世界認識了江蘇境內的古鎮周莊。此後數年,周邊的西塘、同里等相繼聲名鵲起,引無數海外遊人競折腰。而同處江南水鄉的黎里卻一直默默無聞。

畫筆將古鎮推向世界

三年多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喜愛旅遊的上海硬筆畫學會理事長李源德遊歷到黎里,立刻被這裡的寧靜、自然和未經過多人工雕琢的古樸之美吸引。回滬後,他第一時間告訴了一眾喜愛戶外寫生的畫家朋友:張安樸、陳燮君、夏葆元、陳逸鳴、楊順泰、鄭辛遙等,從此便有了一發而不可收拾的結伴寫生之旅。此後不久,趙谷行、應小傑、洪鈕一、楊秉輝、張傳武、李磊、賴禮庠、宋建社、徐偉德、孫家珮等也先後加入了寫生隊伍。十八位藝術家不辭辛苦,風裡來雨裡去,歷經三年多時間,創作了百餘幅作品,從大尺幅的油畫到小而精的鋼筆水彩,多角度展現了黎里的古鎮水鄉美、老街弄堂美、廳堂宅第美、人文藝術美、自然景觀美,描繪出了一個古老、淳樸、詩意的黎里。

應邀參與古鎮開發

黎里是愛國詩人柳亞子的故鄉。近年來,由於內地古鎮開發有過度商業化的傾向,使得黎里對於開發開放一直非常慎重。陳逸飛與周莊的情緣盛名在前,也使得當地政府認識到了藝術家在開發開放中的獨特作用。歷屆領導班子都對上海來的畫家非常看重。經過多次接觸和交流,黎里鎮政府還專門為上海硬筆畫學會提供了場地,成立了創作基地,又為他們修建了畫室,以供藝術家「進駐式、跟蹤式、互動式」的采風寫生和研究創作活動。

古鎮六美吸引藝術家

上海硬筆畫學會會長、著名畫家張安樸告訴記者,黎里有「六美」,這是需要沉浸在裡面才可以逐漸體會:自然景觀之美、駁岸河埠之美、水上古橋之美、老街弄堂之美、亭園宅第之美和歷史人文之美。黎里始於唐元和四年(八零九年),時為村落,南宋時成為集鎮,明代弘治年間為江南大鎮。古鎮蘊積荍漱萱清和民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在煙雨三月置身其中,時時有與古代先賢對話的穿越之感。

「黎里六美」深深地吸引蚚應N家們,大家對黎里也從寫生、研究到創作,從賞讀、解讀到識讀,從走近、走進到入駐,從遠眺、隔岸到融入。采風寫生和研究創作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深入,越來越進入「黎里新月晨光啟,滬上丹青破曉煙」的「成為一景、情景交融」的新的境界。

寫生之餘建言獻策

畫家們這種自覺的文化活動,不僅吸引了當地的居民,也引起了文化界同仁的關注。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人大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原人民日報副總編周瑞金等都親臨展覽。趙啟正在了解了畫家們與黎里的淵源後還對黎里的開發提出了具體的意見。

趙啟正認為,要讓黎里像周莊那樣走向世界,其開發不是重複她的鄰居,一定要有一條新的創新之路。「假設黎里是一位村姑,她如何走向世界?她需要打扮一下。但是我們絕不能給她整容,不能墊高鼻子,穿外國衣飾變成外國人;她一定是中國人,是江南水鄉人!」這些都需要善於發現美的畫家、建築家多多參與。

畫家代表、著名的文化人陳燮君也表示,除了關注硬件的改造,畫家們對「黎里軟件」也逐步形成了系統思考:有了「白天黎里旅遊」的良好基礎,亟需讓黎里的夜晚「動起來、活起來」;有了「走出去向外輻射」的旅遊思路,還要有「凝聚資源」、「整合資源」的「請進來」的互補意識;在「景與人」、「動與靜」、「布實與留白」、「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要提倡辯證思維。

至今,除了舉辦畫展,出版畫冊,畫家們還為黎里設計了明信片、紀念信封、郵票等文化產品。根據他們的設想,未來邀請更多藝術家參與古鎮規劃,還將發揮他們的知識結構,協助黎里辦起「黎里學堂」、「美育講堂」、「名醫坐堂」,讓古鎮不僅只有文化的空殼,也恢復千年的文化底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