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綺平
俄國十月革命發生於1917年,今年適逢一百周年,英國民間團體舉辦了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包括藝術展覽、電影欣賞、研討會和出版新書。他們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現代人認識和反思百年前那一場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
國際社會主義國家普遍認為,十月革命是由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對資產階級進行的武裝起義。他們攻陷聖彼得堡冬宮,推翻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無產階級政權。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了人類歷史新紀元。
一個名為《革命:俄國藝術1917-1932》的展覽,正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展出。展品中,有多位俄國頂尖級抽象畫大師,如康丁斯基、馬列維奇、查夏加爾和羅琴科等傑作。
主辦單位介紹,1917年革命勝利初期,民間百花齊放,藝術品充滿喜氣洋洋。但到了1932年末,在斯大林的極權管治下,扼殺了創作自由。
同場展出的,還有十月革命的照片、雕刻品、錄影片和政治宣傳海報。當年正是圖解設計的黃金年代,這些藝術創作無處不在,大至社區住屋設計,小至日常配給的糧票和布票。主辦單位指出,今次展覽反映了革命的理想主義精神,以及革命後所面對的艱苦現實。
倫敦巴比肯中心最近放映了蘇聯大導演普多夫金的電影《母親》,以紀念俄國十月革命。該片拍於1926年,改編自高爾基的同名小說,故事講述青年巴維爾參加革命,母親受他啟發,逐漸接受革命道理。兒子被捕,她為了搭救他出獄,裝扮成修女和小販去散發傳單,參加遊行。最後她也被捕了。她高呼:「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撲不滅的。」
普多夫金憑《母親》一片贏得國際大師聲譽,他曾經說過:「在蘇維埃國家體制創立初期,我們都特別激動地、感受這個國家博大的、富於概括意義的思想。」因此,普多夫金充滿激情地、投身於富有革命內容的電影創作。
過去百年來,有關十月革命的書籍數之不盡,大部分內容集中描寫列寧,他的出身和事跡亦早已家傳戶曉。而西方的著作裡,列寧通常被視為負面人物。今次百年紀念,《星期》(The Week)雜誌推薦新書《獨裁者列寧》(Lenin the Dictator),作者Victor Sebestyen是匈牙利人,擔任英國派駐東歐記者。
書名雖然有嚴肅的「獨裁」兩字,但內容大多以輕鬆筆法,描寫列寧人性化的一面。例如,列寧是一個工作狂,每日24小時都在思想「革命」。但列寧的忠心耿耿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和欣賞,最後他因疲勞過度於1924年心臟病發死亡。
該書說,列寧工餘喜歡體能運動,如打獵、釣魚和爬山。1898年列寧被流放至西伯利亞,他的女朋友克魯普斯卡婭去探望他,剛巧列寧打獵去了。兩人後來結了婚。
該書透露,列寧有一情婦名阿曼德,是巴黎一歌星的私生女。她曾參與反沙皇地下組織,入獄四次。列寧被流放出國時,她一直陪伴左右。《獨》書作者稱讚列寧令這個「三人家庭」和諧相處。
作者更稱讚列寧的專長是:「將複雜的問題,以簡單方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