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通識把脈】社會家庭造就學生「壓力煲」

2017-04-10

學童學習壓力和自殺問題,近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從數據上觀察,自2015年9月起至今,已有超過60名學生因不同類型的壓力而輕生。而近日的輔導機構調查亦顯示,超過一半家長發現子女曾出現情緒問題,情況令人擔憂。

同學在理解相關議題時,可從「青少年成長時期,如何與不同持份者關係中建立自我」一點切入,從社會文化、教育政策、家庭和個人等層面分析學童學習壓力的成因。

後進生升中易掉隊

東亞社會深受科舉文化的影響,「及第早爭先」這個觀念不單止適用香港,在內地、台灣、韓國等地,亦以應試主導和補習文化而聞名。學生自小的學習目標,便被設定追趕公開試成績,社會新聞亦以報道狀元摘星數目為樂。加上香港屬於一個知識型經濟的國際社會,升學和職場均重視學歷條件和出身,加上大學學位短缺等問題,讓文憑試成為「一試定生死」的戰場。

值得提及的是,在教育政策方面,雖然社會對於復考小三基本能力評估BCA(前稱全港性系統評估 TSA)的爭議聲音不斷。但從教育局公佈的TSA學生追蹤數據中看來,反映出香港教育制度下,存在大量後進學生(即成績稍遜者)。

以2012年至2015年度追蹤數據為例,中英數3科分別只有75.9%、70.1%、81.4%學生在小三及小六均達標。語文科目更有約一成學生在小三時達標,但到小六便落後於人前。

如果我們相信TSA是學生所需要學習階段的基本能力,試問約兩成多的小學後進學生,又如何在中學追趕一個更為艱深的文憑試課程?不幸地,在先前提及的學童自殺數據中,近半輕生者,就是來自面對成長、升學和就業等多元壓力的中學階段。

雖然明知過度的催谷會導致反效果,但一般本港父母的心態都是望子成龍,贏在起跑線,自小為子女安排不同形式的補習班和學習活動。去年暑期的調查便顯示,有兩成學童預計一星期花5天以上參加暑假班。

頻繁的學習活動,不單加重了子女的壓力,同時亦影響他們的作息時間及均衡發展的機會,甚至形成家庭衝突。

學童的學習壓力,也可能涉及朋輩和兩性相處的關係上。例如與朋輩之間互相競爭、與同學相處有困難或男女關係不穩等情況,亦會對學童學業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洪昭隆 天主教培聖中學通識科教師及公民教育統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