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秦占國、于珈琳)4歲學藝,便跟着被稱為狀元鋦匠的祖父入了鋦瓷的行當;如今64歲,他仍孑然坐在工作台前,將手中的小小鋦釘嵌入破碎的瓷器中。「縫補生命,修補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振海說,他一生堅守的都是這一件事。從藝至今,王振海修復、再創造的瓷器藝術品累計達9萬餘件,不僅傳承了祖上鋦瓷的24種、72樣、136道絕活,更讓中國瓷器文化中重要藝術分支的鋦瓷藝術在世界範圍內發揚光大。
前不久,一直自詡低調的王振海突然紅起來了,他的一件鋦瓷作品「七合盞」外界叫價高達1,200萬元人民幣,然而他並未有所動。記者在位於遼寧省撫順市他的家中看到,這件價值千萬的寶貝仍安靜地陳列在展架上。他介紹,「七合盞」是由他多年前收集到的5個朝代的6個碎瓷片鋦合而成的茶盞,嚴絲密合,再現了曾失傳的「嵌絲梅花」技藝,鋦瓷手藝的藝術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師承狀元鋦匠 握獨門秘笈
在千年前的中國民間,作為瓷器打碎後的修補之方,鋦瓷實則是遊走於百姓柴米油鹽間的「下九流」行當,王振海和他的家族見證了這門手藝從散落民間的謀生之器變成現今價值連城的手工藝術的歷史進程。
王振海如今名滿撫順,他願意提起家族幾代的鋦瓷淵源。彼時,王家祖上因精通鋦秀,應招為清朝宮廷造辦處御工,也曾是慈禧太后的御用工匠。到他的祖父那一輩,已定居北平琉璃廠,被世人譽為「狀元鋦匠」、「巧工王神手」。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懵懂間4歲的王振海開啟他的終生事業。「在上大學之前,我一直都是傳承爺爺的技藝,是經驗性地獲得,並不知道原理。」在王振海的家中,他向記者談起了他的獨門秘笈。
銅合金鋦釘 真金佔一成
鋦瓷的關鍵在鋦釘,「我的鋦釘關鍵技術在於物理化學的瞬間作用過程,你看,這鋦釘與眾不同的銅黃色其實是銅和百分之十黃金的配方得到的」,王振海隨意拿起一件老物件,其上面的鋦釘已與瓷器渾然一體,「這種獨特的材料讓鋦釘有了抓合瓷器的張力,使它在遇冷遇熱時,膨脹系數能夠與器皿相同。」他解釋到,這也是為何經他手的上萬件瓷器經修補鋦合後能夠馬上盛水而滴水不漏。
正是依仗這樣的絕活,王振海受邀修補了成百上千的鋦瓷藝術品,但他依然堅持為無數普通人縫補一份「希望」,當記者問起他家中牆邊已堆積近兩米高、來自全國各地的快遞包裹時,他感言:「這都是寄來給我修補的瓷器,希望用我的手藝,穿越時空,用小小的鋦釘,為需要的人鋦好親情,成為一種生命的延續。」他憶起一件小事,有個男孩慕名找到他,希望修補一件過世親人留下的瓷器,「我用了一個晚上幫他做好了,我感到這是生命的重新復合。」
憂後繼乏人 破戒開班外授
作為家族的第五代傳承人,已過花甲的王振海仍每年堅持到全國各地及至海外講學、參加國際交流,「我每年都會到香港辦展覽做交流,也常去台灣。」借此,他希望將鋦瓷承載的中國文化播撒向世界。然而,後繼乏人的現實一直都是他的心病,「我最近就在反思,我們的大國工匠都去哪了?」他直指目前鋦瓷行業出現的亂象,疾呼「要把中國的道德、禮儀、文化放在技藝之前,手藝人的精髓更應講究手作、守護、守住。」
「鋦瓷手藝最講究的是精神內涵」,他認為,鋦釘經久耐用便是手藝人精神的一種傳承,這便是工匠精神的延伸,「任何一件器皿都是一個生命體,一件器皿壞了,它的生命即將停止,用我們的手藝把這個生命鋦合了,手藝人在原有器皿的藝術價值上面附加了我們的手藝,是藝術價值的提升。」
為了傳授技藝,王振海破除技藝不外授的祖訓開班辦學,更在近期計劃將畢生所學凝練成集冊,擇時出版。記者在他這份尚未公開的《中國鋦瓷藝術》手稿中看到,不僅有祖傳獨門絕技圖文並茂的呈現,更有對平鋦等工藝、金剛鑽等重要工具的詳細解說。可以說,這其實是一本鋦瓷工藝的大公開。「手藝是最能代表民族智慧和精神的,它是無形的資產,是隱形的力量。比如我們鋦瓷,還蘊含着中華民族聚物惜福的美德。」王振海希望與世人共享祖輩流傳的傳統技藝,更將這份堅守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