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光山領略紅與綠

2017-05-02
■光山淨居寺。作者提供■光山淨居寺。作者提供

馬承鈞

五一佳期,春色撩人。正是新茶上市時節,筆者與中原作家一行赴豫南大別山區的光山縣采風,在習習清風下品茗雅聚,親身感受光山獨特的山水風光和人文景觀,有兩點感慨最深:一是它光輝燦爛的紅色記憶,二是它卓爾不凡的綠色風韻。

光山風景綺麗,是著名的革命老區,這正應了那句 「革命從山溝裡開始」的名言。我們走進王大灣會議舊址、徐畈鄂豫皖首府機關舊址等紅色景區,也就走近一段塵封已久的崢嶸歲月。

王大灣位於光山縣東南30公里的磚橋鎮。如今是國家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在此召開了晉冀魯豫野戰軍旅以上高級幹部會議,史稱「王大灣會議」。當時,劉鄧大軍面臨諸多困境,加之國民黨重兵圍困,甚至有全軍覆滅之憂。緊急關頭,劉伯承、鄧小平於9月27日在王大灣召開三天大會,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此舉統一了思想、鼓舞了鬥志,改變了被動局面,成為挺進大別山和解放戰爭重大轉折,為實現黨中央偉大戰略決策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我們走進會議舊址。這是一棟清代樣式磚木結構建築,是典雅別致的豫南民居群。前後兩進,由福、祿、壽、禧四個四合院落組成。現存房屋16間,西邊廂房分別為鄧小平和劉伯承住室,堂屋裡展出劉鄧挺進大別山的征戰圖表和眾多實物。導遊說,每年來自五湖四海參觀者達一二十萬人,《挺進中原》等影視片也在此拍攝。如今王大灣舊址已建成全國第二所「手拉手希望小學」,每年都在此舉辦手拉手夏令營,營員來自全國各地。

王大灣會議舊址按國家4A級景區標準建設。我發現,它凸顯了「紅色」和「民俗」兩大主題,以「紅色」帶動民俗、以民俗拉動「紅色」為其特色。景區包括介紹劉鄧大軍豐功偉績的「豐功園」、介紹光山籍將軍生平的「將軍廳」、再現光山人民支援劉鄧大軍和軍民魚水情的「魚水村」和民國時期商舖、藥店、理發舖、照相館、繡花廳、皮影戲、木版印刷和小酒店等等。既領略劉鄧大軍的赫赫功勳,也體察淳樸的豫南民風。漫步於此,彷彿走進父輩的激情歲月。許多人邊看邊議,情緒激動。我感慨:紅色景點大有可為!

舊址前有一片湖泊,湖中有座島,據說當年參加王大灣會議的幾百名旅、師級幹部下榻於此。參觀得知,吉鴻昌、徐向前、李先念、王震等老革命家也在光山留下戰鬥足跡,鄧穎超祖籍也在光山。從光山走出、參加過萬里長征的老紅軍、老將軍就有尤太忠、呂清、萬海峰、錢鈞、潘永堤等人。我們在湖邊徘徊,絲絲清風吹來,頗有一點涼意。我覺得,國人真該好好緬懷七十年前那場關乎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國共對決」的歷史性變革,如果沒有那場解放戰爭,今天不知將面臨怎樣的生存空間?

離開紅色景區王大灣,驅車西行,前往豫南名剎淨居寺。東道主理解我們的心思,特意讓司機繞道「兜風」,但見沿途風景如畫:潑河、白露河綿延曲折,賽山、王母觀風情萬種,光山大地秀美氣韻盡收眼底。一路上,大夥談興猶濃道:光山人文淵源,是北宋名相司馬光出生地,也是「司馬光砸缸」故事的發祥地。蘇東坡、黃庭堅等名人均在此留下佳話......

車行半小時,佛教天台宗發源地、「敕賜梵天寺」--淨居禪寺到了。

哇!眼前呈現一派綠色世界!滿山層林疊翠,萬畝b翠茶園,從未見過如此汪洋恣肆的綠啊!這漫山遍野望不到邊的綠色海洋,植被覆蓋率高達95%以上,日夜慷慨釋放茪捄M氧吧,難怪每天吸引天南海北的觀光客來此回歸自然呢!

淨居寺山門就在綠色海洋掩映之中。寺前幾株古柏拏雲攫石十分醒目,老樹新枝鬱鬱bb,據說是唐代和尚所栽。還有一棵千年銀杏,高數十米,樹蔭約一畝,樹上寄生一檀一柏,人稱「同根三異樹」,罕見至極!

嵌於門頭的「敕賜梵天寺」五個大字為宋真宗親題,端莊大氣。大雄寶殿係明代建築。院內詩賦碑刻30餘通,最吸人眼球的是宋大學士蘇軾的「遊淨居寺詩並敘」碑和明萬曆年的「皇帝敕賜梵天寺」碑、清康熙年的「欽賜大蘇山梵天寺重建記碑」等,作家們紛紛在蘇東坡詩碑前仔細端詳,輕輕誦讀。據說淨居寺的出名,在於它擁有「九龍捧聖,四水歸池」之奇和十二景觀之幽,歸根結底還是一個「綠」字啊!

史書記載:宋元豐三年(1080年),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黃岡),這年春他由汴京(開封)去黃州,途徑光山,慕名前往淨居寺一遊。眼前森林茂密,遍野茶園飄香,耳畔晨鐘暮鼓,蘇大學士倍感欣喜,發出「四壁青山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的浩歎,於是住下來讀書,還與淨居寺僧人探討詩文,相交甚歡。他寫的《遊淨居寺》就鐫刻於碑:「十載游名山,自製山中衣。願言畢婚嫁,攜手老翠微。今日復何日,芒鞋自輕飛......願從二聖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搖煙霏。鐘聲自送客,出谷猶依依。回首吾家山,歲晚將焉歸。」

詩中所提「二聖」,即淨居寺高僧慧思和智覬,古代淨居寺藏經豐富、香客眾多,乃享譽四方的名剎。蘇軾到黃州後,還幾次重返淨居寺,足見他與光山情分不淺。受老蘇影響,黃庭堅、陳季常、梅堯臣等名士也來到光山,與淨居寺結下緣分。黃庭堅也留下一首七律:「京塵無外可軒眉,照面淮濱喜自知。風裡麥苗連地起,雨中楊樹帶煙垂。故林歸計嗟遲暮,久客平生厭別離。落日江南采蘋去,長歌柳渾洞庭詩。」

一批重量級文人的眷顧,加之絕美的綠色環境,使淨居寺贏得「詩城樂地」的美譽,成為享譽江淮的名勝。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將淨居寺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有人將淨居寺歸納出「綠浪白騖」、「碧海流光」、「翠帶纏腰」、「甜栗哈笑」、「北窪紅葉」等新十景,平添了新的人文氣息。尤其可貴者:淨居寺外並無多少商業網店,也未見廣告宣傳,卻遊客如織,足見「酒好不怕巷子深」,更彰顯了「紅」和「綠」兩張名片,為光山旅遊大大加分!

依依不捨步出淨居寺,迎面湧來兩支旅遊團,一支來自北方,騎茪s地車的驢友們個個生龍活虎、談笑風生,領隊的中年漢子一口京腔,招呼大家在山門前集體留影,還展開一條「京畿攝影俱樂部」紅色橫幅;另一支是來自南方的老年團,不少雙鬢斑白的長者,但精神矍鑠,步履穩健。領隊舉茪p旗,邊走邊介紹淨居寺歷史。走近一看,原來是一隊原籍信陽的台胞團。一位老人感慨道:「總算到家嘍,1948年秋天我就是在此燒罷香,跟荈丰謅@路南下,最後去了台灣!」

目睹此情此景,我自心潮湧動,湧出一首小詩--

王大灣上祭先賢,

淨居寺裡讀名篇。

光山滿目紅和綠,

萬千風情細瞻觀!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