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古典瞬間】張樾丞及同古堂軼事

2017-05-02

張 娟

民國初年的老北京琉璃廠,有一家頗負盛名的篆刻店,名曰同古堂。堂主張樾丞製印水平高超,京城各界名流,無不以得一方他手製的印章為榮耀。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印就出自張樾丞之手。

張樾丞(1883-1961),名福蔭,字樾丞,又作越丞。祖籍河北新河縣南小寨村。他出身農村,讀過幾年私塾,粗通文墨。14歲時到北京琉璃廠「益源齋」刻字舖學習製印技藝。18歲出師後在「萊薰閣」掛單賣藝。由於平時勤於鑽研印藝,其刀法既承古法,又自創新,遒勁圓潤,神韻獨具。以至於末代皇帝溥儀及其皇親國戚都由他刻過印,鈐印在故宮書套上的無逸齋精鑒璽等等六方印即出自其手,於是名聲大振,譽滿京城。

在中國篆刻史上,張樾丞無疑是一位出色的篆刻藝術家,而關於他的研究資料卻不是很多。曾經出版過的張樾丞篆刻集《士一居印存》中,收錄了傅增湘、馬彝德、溥儒等9位民國時期名流大家所作的序文,其中涉及到許多關於張樾丞的信息。

著名藏書家、曾做過教育部長的傅增湘不僅介紹了張樾丞的生平,對其篆刻藝術也有很高的評價:「樾丞幼而寒悴,因之失學,遂力藝以自食,泊遊都市,乃勵志研求,因多識當世學者,如姚茫父、鍾子年諸公,從而就正商榷,得窺六書三倉之源流,秦漢篆籀之遷變。」 傅增湘還高度評價了張樾丞的為人「言行之篤實,宅心之純厚,不以外境之舒迫而易其素」,「君之名又不徒以印人傳也」,不因外界的影響而變化本質,不單單印好,人品也好,可謂德藝雙馨的篆刻藝術家。

對於張樾丞的藝術成就,馬彝德評價:「自來摹印大家,咸由書出,書法之美溢為篆刻,變化無方,蒼渾無際,吾幼倚此衣食,未窺本原,老乃悔之無及矣。所自信者,不敢牛鬼蛇神,眩俗欺世耳。」說明張樾丞為藝樸實、正派,從他的印章風格也可得出此結論。傅增湘也說:「筆法章法恪守古人矩度,無佻巧詭異之習,知於此道三折肱矣。」陸和九評價道:「遵古法罔敢肆求」,「為古不詭異以炫」。書畫大家溥儒對張樾丞的篆刻藝術的高度評價卻是更加從細節處茞握F:「垂露懸針筆不斜,昆吾削玉似泥沙。他年若遇黃文節,能賦元暉與米家。」

縱觀張樾丞其人其藝,可稱為一位德藝兼備的篆刻藝術家。為人言行篤實,宅心醇厚;為藝獨樹一幟,融古創新。他一生製印過萬,蔚為壯觀,印章風格渾穆端莊,厚樸古雅,鐵畫銀u,刀法穩健。在民國的印人傳中,張樾丞是一位非常值得人們紀念的篆刻藝術大家。

1912年,張樾丞在和平門外西琉璃廠開設了一家圖章墨盒舖,名為同古堂。同古堂的得名,有一則小故事:有一天凌晨,張樾丞逛早上的「鬼市」,看見有人出售一個生滿銅蛂B滿是黑泥的扁銅盆。他假意不在乎地說:「你把這破臉盆賣給我,我拿回去當雞食盆用。」回到家,張樾丞把這個盆仔細清洗一遍,銅盆四周露出凹凸的文字和花紋。根據資料記載,這是漢代的珍貴文物「銅鼓」。張樾丞對這個銅鼓十分喜愛,於是取「銅鼓」的諧音作為店名,叫做「同古堂」。

同古堂刻銅在當時首屈一指,清遜帝溥儀聽說後,下詔令其刻製了「宣統御筆」、「宣統之寶」、「無逸齋精鑒璽」等六方御璽,後來均成為傳世之作。陳師曾、姚華、張大千等名畫家,常在同古堂的墨盒上作畫,然後由張樾丞刻製。他為徐世昌、段祺瑞等北洋首腦、民國官僚都治過印,學界名流康有為、蔡元培、魯迅等都請他刻製過印章。「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章」、「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藏」、「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北京圖書館藏」都出自張樾丞之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印也是由張樾丞刻製的。張樾丞手製的印譜,可以稱得上是一部民國名人錄。

同古堂自1912年創始至1956年公私合營中併入刻字合作社,開業時間長達44年之久,是享有盛名的老字號。1961年1月15日,張樾丞因舊疾復發逝世,享年78歲。張樾丞有子張少丞,早逝。次子張幼丞及子嗣張效丞、張國維,均能繼承祖業,以篆刻聞於世。遺憾的是,如此著名的同古堂老字號現已不存。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