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①號人物:快點開門,要拉在褲子裡了!
②號人物:這個鏡頭那麼像在監倉裡的模樣啊!
③號人物:有凳(音登1-3,亦作櫈)子不坐,一定是蹲(音敦)了幾十年,把蹲當成習慣罷!
④號人物:有其他地方可坐,卻坐在籃子上,在裡面還坐不夠呀!
⑤號人物:在廳內擺滿了花兒,怕人家不知你坐過牢嗎?
⑥號人物:他也好不到哪裡去,吃飯還是用回那些皇家餐具!
插圖中的內容展現了一群出獄多時的「監躉1」,無論在服飾、餐具、用語以及家居擺設等也擺脫不了多年牢獄生活的印象。
①號人物所說的「賴靶」就是廣東人所指的「賴屎」。「賴」的本字是「拉」,「賴屎」指屎拉在褲子內。明顯地,「靶」就是指「屎」。這叫法源於「監獄署」,即現今的「懲教署」。
當年的獨立囚室放置了兩個塑膠筒,一個裝飲用水,另一個供囚犯大小二便。由於桶蓋看上去像個「靶」,且廣東人有句俗語:
食大蕉,滑大腸
即吃大蕉有助腸道暢通,而「滑」就有了「痾(拉)」的意味。有人便把大小二便下在筒內的行為叫做「??靶」;「??」,粵方言用字,音「扇」,其俗寫是「跣」,「打『滑』」的意思。「靶」隨後成了「屎」的代詞,那個放大小二便的筒叫「??靶筒」、廁格叫「??靶格」。筒雖有蓋蓋上,可身處幾乎密封的囚室裡,囚犯便須長期忍「受」從「靶」散發出來的那股惡臭。及後有人就以「受靶2」作為坐監的一個叫法。
②號人物所說的「入冊」就是「入獄」。至於為何以「冊」表「獄」,坊間流傳了兩個說法,其一、囚犯的名字會被錄「入」一犯罪名「冊」中,其二、囚籠的閘欄像透「冊」字的模樣(見①號人物的處境),那關進囚籠就像進「入」了「冊」般。前者穿鑿,後者合理,可當中的「冊」應是「柵」,也讀「冊」(多誤讀作珊/山),指用竹木鐵條等做成的阻攔物。以「冊」代「柵」,可能是取其音或找個簡易近形字罷。
③號人物所說的「踎」是粵方言用字,音「茂6-1」,蹲的意思。「坐監」的表面意思是「坐」在監倉裡,然而囚犯在很多場合裡都是「踎」而不是「坐」,便有了「踎監」這個叫法。除「踎」屬老一輩的慣常行為外,監獄中的「踎」實有其淵源及必要性。囚犯相對於獄卒/長官,一般被定性為「卑」對「尊」,因而有了囚犯在接受督導時須「踎着」的不成文規定(後在尊重人權的前提下遭禁止)。「踎」的狀態除可防止囚犯對獄卒/長官作出瞬間襲擊外,還可令獄卒/長官更易控制場面,更何況自我「踎着」表示了個人處於平和狀態,久而久之,舉凡閒聊、輪候或警鐘鳴放時囚犯們均自動自覺地「踎着」。話說回來,要計算樹的年齡,數數「年輪」便可。一「輪」代表一「年」,「轆」在粵語中代表「輪」,且「轆」與「碌」音同,有人便用「碌」代表「年」了。
④號人物的述說涉及「坐籃」這個詞。此詞不是指坐在籃子上,而是由「坐監」音轉而來或因「監」、「籃」形近而把這看成代詞,畢竟告訴人家「坐籃」較「坐監」好聽得多。
⑤號人物所說的「花廳」指古代縣衙門招呼賓客及舉行宴席的客廳,而非網上流傳的候審分廳(諧音「花廳」)或在「煙『花』之地」尋樂的大「廳」,那「坐花廳」美其名是被縣太爺邀請作客,實則是被找應訊,下場大有可能是鋃鐺入獄,因而得出「坐花廳」這個坐監的雅稱。
⑥號人物所提到的「皇家餐具」指香港早年囚犯的餐具。由於獄中伙食由政府供應,且「皇家(ROYAL的譯名)是過去英國殖民政府的代稱,有人便戲稱坐監為「食皇家飯」,儼如與公務員享有同樣福利。
【銘謝前懲教署高官蕭志榮對本文作出的一切貢獻。】
____________________
1、「監躉」指在監倉「打躉」的囚犯,「躉」音dan2。粵語中,「打躉」指長時間在某地方停留。
2、「受靶」也借指被送往「槍斃」(廣東人叫「打靶」),或用以形容處於受訓斥或處分的狀態。
【專欄簡體版】https://leoleung2016.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