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距離拉薩不遠的柳梧鄉達東村,古稀之年的格桑強巴老人站在自家院子門口,瞇起眼睛,注視着對面山坡上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1683-1706)曾居住過的莊園。
歷經三個世紀,滿是傳說的藏式貴族莊園已是一片滄桑的殘垣,在格桑老人背後,和這所歷史遺跡相對而立了幾十年的殘敗危房,已經在藏曆新年之前,重建成了嶄新的兩層小樓。
千年變遷不及一年巨變
達東村,200多戶家庭,近800名村民。其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180餘人,格桑強巴家更是出了名的貧困。由於家中缺乏勞動力,這個純粹而傳統的牧民家庭一家六口,一年前還靠着村裡發放的每年6,000元(人民幣,下同)低保維持生活。
2014年伊始,中國精準扶貧工作模式頂層設計出台時,這個千年來一直以傳統農牧業為生的古村還難以想像,兩年之後的春天,鄉村旅遊會給村裡帶來的巨大變化。
2016年4月,達東村民委員會、柳梧城投以及和美布達拉文化傳媒公司三方,在柳梧新區管委會的主導之下,成立了柳梧和美鄉村民俗文化旅遊有限公司。「達東村民俗文化旅遊小康示範村」項目正式上馬,成為柳梧新區重點扶貧開發項目。
粉刷一新的牆體、整潔的水泥路、太陽能路燈、富有意趣的觀景台、度假酒店、汽車營地......在像格桑老人一樣的長者們眼中,這個西藏古老的村落穿越千年歷史的變遷,也不及它這一年間發生的變化。
六世達賴遺跡前紮帳篷
隨着提升接待能力的硬件設施逐步在村中建立起來,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是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僧,他的詩歌作品受到許多中國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喜愛。
村裡的老人們想不到,倉央嘉措的詩歌會吸引那麼多的人來到這個山坳,將一頂連一頂的帳篷紮在村東莊園遺跡的門口,讚嘆着900年樹齡的桃花古樹、近千年歷史的尼瑪塘寺和白色寺。
一個月前,鄉政府出資在達東村種下的桃樹,已經開出今春第一朵桃花。這片數百畝的新桃林栽種在倉央嘉措所吟唱過的「東山」腳下,與莊園遺跡旁古老的桃花遙相輝映,即將迎來5月的第一屆桃花節。
家庭收入大增村民脫貧
村裡的年輕人們則更加開心。藏族村民具有傳統而強烈的家庭觀念,使得很多年輕人不願輕易離開家人去往外地打工掙錢。旅遊的興起,讓這些年輕人在家門口就可以兼顧掙錢和照顧家人。
格桑強巴家多年的危房和村裡其他7戶人家一起,在旅遊項目中得以改造重建。項目建設所需的大量土石運輸工作也給他的兒子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兒子現在又去考駕照了,這樣可以更好地跑運輸掙錢。我們家的新房馬上租出去做酸奶加工坊,一個月可以收2,000元租金。」今年,家庭收入預計能超過4萬元的格桑強巴笑着說,我家的名字終於寫在了村裡脫貧名單的大紅紙上。
在西藏,還有很多像達東村一樣未被工業化洗禮的傳統村落,但也因為位置閉塞、交通不便,長久以來為貧窮所困,成為政府旅遊扶貧的重點區域。
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區旅遊及旅遊扶貧項目資金累計已超過6億元,輻射貧困人口超過4萬人;西藏計劃到2020年末,參與旅遊服務的農牧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6,000元。■新華社記者朱青、春拉 拉薩柳梧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