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走過300多年的興盛衰敗,曾經匯集中西方文化之精華,也淪為外國列強侵略下之犧牲品。歷經300多年的時代變遷,它承載了跨時代的豐沛情感。近年,北京掀起一場有關圓明園遺址應否被夷為平地,還是應該重建的爭論。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國恥,應被刪除;有人認為它昔日的光芒應該透過復修被重新呈現;也有人認為圓明園應該以廢墟的形式被保留,就如余秋雨在《廢墟》一文中提到,只有在現代的喧囂中,圓明園廢墟的寧靜才有力度。為解決這個兩難處境,奇諾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聯同兩岸三地的創意團隊共同開發創作「圓明園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互動設備」,創造「走進圓明園的未來」科技體驗展,將圓明園的優美壯闊及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以藝術科技、數位動畫及前衛創意等新穎方式運用媒體科技帶入娛樂元素,重現圓明園的昔日光輝,賦予圓明園前所未有的嶄新生命及未來。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添浚
日前,「走進圓明園的未來」科技體驗展發佈會在香港舉行,出席嘉賓包括中諾集團有限公司綜合部部長黃恆衛、福建員力集團董事長林曦、堯乾國際金融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斌、德武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經偉、中華微視公司執行董事宋體金、廣東省南方殘疾人藝術館館長張道新、新華社亞太中心主任張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公關集團副總何苗、中華兩岸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何燕儒及台灣雲林縣議員廖信凱。奇諾文化創意策展顧問何芊叡亦即場與廣東省南方殘疾人藝術館進行合作簽約儀式,承諾在未來將更多博物館館藏透過VR技術轉化為更具互動性的體驗,提升博物館的趣味。
實地取材製作嚴謹
據悉,創作團隊親身走訪圓明園搜集資料,耗費一年時問,參考當年意大利傳教士朗世寧所繪製的黑白建築手稿及建築遺跡,重新以電影等級的3D彩色繪製技術,製作出立體的圓明園昔日西洋樓建築群影像,再次顯現乾隆帝對於中西結合的完美設計,以VR虛擬互動裝置將圓明園之美宣揚至國際舞台,讓全球都能一窺中華文化的壯闊及優美,於國際間立定中華藝術文化結合藝術科技軟實力的新地位。即使沒有時光機,只是身在家裡,觀者也可以透過VR虛擬互動裝置感受栩栩如生的圓明園之美。
創新觸覺VR體驗
除了視覺上可以感受圓明園美景和圓明園在戰亂之時煙火四起等的震撼體驗外,創作團體在技術上也帶來新的感官突破。VR體驗者可以利用手上兩個遙控感應器,「親手」拾起失散在四處的海晏堂「水力鐘」噴泉十二生肖獸首銅像,把它們放回乾隆帝原先把它們安放的位置。另外,裝置也內置互動舞台,VR體驗者可以穿上模擬的龍袍,角色扮演乾隆帝。據透露,該裝置還可讓觀眾有親歷其境般的大水法體驗。
何芊叡表示,是次計劃直至現在為止已斥資多達一千萬人民幣,而且以後還會一直增加,開發更多的新技術。她又表示,以往VR技術只會應用在遊戲機或主題樂園,但他們團隊卻選擇應用在歷史和文化藝術上,是一個新的突破,也證明了新科技不只有娛樂意義,而應該也有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