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南北直通車 > 正文

中國腦香港心 齊研腦病AI腦

2017-05-09
■左起:徐立之、葉玉如、蒲慕明。姜嘉軒  攝■左起:徐立之、葉玉如、蒲慕明。姜嘉軒 攝

蒲慕明邀港學者參與 利知識轉移成應用產品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姜嘉軒)「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簡稱「中國腦計劃」)為國家於「十三五」規劃綱要的重大科創項目之一。近日訪港的負責計劃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透露,計劃最快將於本年底正式啟動,而香港於智能材料等方面的工作十分出色,歡迎香港學者共同參與,為攻克腦疾病及發展人工智能的腦研究作貢獻。國際阿爾茲海默氏症權威、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則表示,內地於病人樣本、動物模型研究等資源都遠比香港豐富,有利科研項目進入下游研發爭取實際成果,期望本地科學界能以本身專長積極投入計劃中,拓展機遇。

人類至今對於腦部運作所知甚微,為了攻克這片未知領域,眾多先進國家及地區不惜工本開展腦研究計劃。港科院近日邀請負責「中國腦計劃」的蒲慕明來港,他分享指,計劃主要是透過對認知功能神經基礎的認識,實現治療腦疾病與開發人工智技術等目標,而要達至這些宏大目標,不能單靠個別科研單位獨立研究完成,尤其腦研究涉及眾多不同範疇,必須分工合作,建立資源與數據共享平台,一步步邁向目標。

他表示,「中國腦計劃」需要內地、香港以至澳門、台灣等各地學者參與,透過制訂統一標準實現成果共享,讓各方都能有所裨益,計劃有望最快本年底正式啟動。

實驗涉猴子 香港難做到

科大研究副校長兼該校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葉玉如,早在2013年已支持中國推行「腦計劃」,其有關阿爾茲海默氏症(認知障礙症 / 腦退化症)的生物學成因與新療法研究亦與計劃息息相關,「此病症的內地病人數目遠比香港要多,當要進行基因分析時,於內地尋找樣本肯定較易。」

她坦言,進行腦研究難免涉及猴子實驗,在香港很難做到,而內地則有豐富的動物模型與相關研究資源;完成基礎研究後,內地業界與投資者等亦較本港積極,有助加快把知識轉移為實際的應用成果或產品,期望計劃開展以後香港學者能夠積極參與。

蒲慕明指出,內地有出色中醫藥研究背景,這些優勢都能為夥伴帶來機遇;而香港在智能材料方面的工作亦很突出,相信相互合作有助大家取得進步。葉玉如補充指,香港具備國際認可的藥物臨床中心,可發揮獨特優勢,有助國家應對挑戰。

港科院院長徐立之表示,香港不乏出色學者從事腦科學研究,但礙於資源所限,令實驗規模受到限制,相信計劃有助組織起不同研究人才,連結成為龐大腦科學實驗室研究網絡。

訂明確目標 讓學者合作

對於腦計劃目標攻克腦疾病,徐立之以自身的基因研究說明指,製藥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其有關導致囊性纖維化的缺陷基因於1989年發現,惟直至廿多年後的5年前才有首隻治療藥物面世,「全球不出十萬人患有這種疾病,而這些年來涉及的研究人員,已肯定遠超此數。」

相比之下腦疾病研究較此更加複雜,所以有必要透過大型的腦計劃確立目標,並讓學者們互相合作逐步實踐。

他又表示,縱然世界各地都有開展腦研究計劃,然而不同種族的基因成分存在差異,西方人研究的資料並不一定同樣適用於中國人,「不同人種對同一種藥物的反應亦有分別」,所以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腦計劃,同時也要跟國際接軌,優勢互補。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