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視野 > 正文

在書店中 寫就一首人生的詩

2017-05-10
■「有河Book」老闆詹正德。■「有河Book」老闆詹正德。

作為影評人的詹正德,始終以一份對詩歌的信念與個性,堅守位於台灣淡水河邊的獨立書店--有河Book。他對詩歌的未來發展抱持積極的態度,也用愛心照顧書店內外的流浪貓。詩歌的韻律如同人生的哭樂。凡詩者,皆不拒。這成為了詹正德與「有河Book」最堅定的信條。■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資料圖片、部分圖片取自書店facebook

澳門「台灣周」活動期間,接受本報是次獨家訪問時,詹正德對出版及書籍零售業所遭遇的「寒冬」時代並不迴避。但他堅信逆勢上揚的詩歌能夠有更好的前景,其存在也不會受到閱讀模式轉變的太大衝擊。在他看來,這或許就是詩歌的魅力和特色。

為詩歌而賣書

詹正德介紹說,有河仍舊以中文詩集作為主打的書種,數量上在全台灣大概排到前三名至前五名,好過很多的大書店。他解釋,詩集的出版門檻比較低,且詩集的讀者對出版社不太會有品牌情結--因為有些讀者即便不熟悉作者,但一看到是大出版社出版的書,便會買來閱讀。不過詩集讀者卻比較沒有如此情結。在他看來,不少詩集其實就是個人出版,不掛任何出版社品牌,讀者們反而會比較歡迎,以此品味詩人的個人風格。不少詩人們在出版詩集時,從編輯到美術、設計,都會處理得很有特色,頗受喜愛。此外,詩歌讀者們非常喜好在逛書店時發現別致的詩歌:例如只有一兩百本的那一類。這些是大書店通常不會賣的。

去年,台灣官方委託民間機構進行過調查,整個出版業界每況愈下,營業額是五年前的一半。但詹正德告訴記者,詩集卻逆勢上揚,這或許與詩歌閱讀者的基數比較小有關。但這始終是一枝獨秀的好消息。他坦言,賣詩集算是逆勢操作:當買詩歌的讀者在很多大小書店買不到自己想要的詩集時,詹正德會告訴他們--有河這裡有他們想要的書。

詹正德對詩歌作者始終給予特別對待。他說,所有賣的書他都會挑,唯獨詩集不挑,只是求全: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都有。他表示,自己希望達到的效果是:在「有河Book」能夠買到所有的中文現代詩。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有河凝聚了很多的詩歌長期愛好者。這就是為詩而經營的逆勢操作:有的詩人很靦覥,未曾謀面,但只要將詩集寄到書店來,有河也會賣。

究竟為何產生對詩集的獨特感情,詹正德直言乃是受到太太的影響,因為太太寫了不少詩。在他眼中,一個賣詩集的書店老闆必須有詩歌的創作理念和歷程,才能夠和詩人們去交流,而為書店承擔如此職責的便是太太。

心靈動感:從玻璃詩到小貓

在有河,頗具特色、在坊間備受喜愛的便是玻璃詩和一隻隻可愛的小貓。

在詹正德眼中,玻璃詩乃吸引年輕人的方法。他回憶到,在開店前的空間規劃時,便產生了玻璃詩的構思。因為從書店望出去,乃台灣著名的風景淡水河、觀音山。如此美好的景色,用玻璃詩便可以不將內外空間隔絕。詹正德慨歎說,十年了,有一百多個詩人在玻璃上寫過詩,也出版了兩本玻璃詩集。至於哪些人有資格在玻璃上題詩,則需要自己的太太去挑選。玻璃詩寫好之後,他們通常會在網路上分享。當然,這也帶來了勞碌。他坦言,以前兩個禮拜換一次玻璃詩,現在一個月甚至兩個月才換一次,時間拉長了。這與過去的詩人都已寫過、對新的詩人還不熟悉亦有關。

最讓詹正德放心不下的還是書店中的貓。他毫不避諱:若非捨不得貓,以書店經歷的大大小小的打擊,早就想放棄了。他告訴記者,來來去去,書店裡正常有二十多隻貓。每早一開店,附近的貓就會跑過來吃東西,吃完之後書店才會迎客。營業期間,客人們最多也就只能看到六七隻;牠們對人的警覺已經消失。詹正德直言,這對流浪貓並不好,因為並非所有人對貓都很好。

「有河Book」裡外,貓的聚集是逐步累積的。詹正德本來只是想放貓食給牠們,但是隨着帶貓去節育、看醫生,與貓的互動也就越來越緊密。而不喜歡貓的鄰居抗議被貓滋擾到時,自己也要面對和承受。這份對貓的情感似乎也延續了對書店的不捨。

個性經營 走過滄桑看未來

如今網路商業非常流行,經營一家小實體書店需要靠常客即人流。這是詹正德的看法:客人進入書店之後對書店產生的感受很重要。但他特別強調,書店不能夠太迎合客人,而應找到自己需要的客人,維持書店核心品牌形象。他舉例說,有人來到有河,對書不感興趣,卻對喝咖啡、看風景情有獨鍾。詹正德明言,自己不希望書店變成遊客的觀光景點:賣書第一。在記者看來,這是難得一見的個性經營。

商業環境的改變影響了閱讀和出版。台北的重慶南路曾經是書街,如今消失了。詹正德認為這是台灣社會發展的一個體現。以前,所有的書店幾乎都是獨立書店,但隨着1980年代連鎖書店的增加,壓縮獨立書店的生存空間,令重慶南路的書店遷走,變成銀行和高檔餐飲區。此外,早期的國民黨和當地政府都有直營出版社,將書局當作公家機構運作,民營化的到來讓書局開始追求市場利益,遷移也是必然。

台灣曾經歷過戒嚴。解嚴前後,人們的閱讀風貌出現了改變。閱讀面向的改變,是很多因素造成的。詹正德說,戒嚴時代一本書一旦被禁,會引起大家的注意力,千方百計去找來閱讀;官方禁止一本書反而變相為這本書做了廣告。他回憶說,在那個年代,很多書包括魯迅的著作都被禁止,也包括馬克思、其他左派的著作,但都會有地下流傳的影印本;大家找來之後會覺得非常珍貴。而解嚴之後,大家反而覺得不稀奇了。畢竟,他認為,解嚴其實就是恢復正常狀態。

另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是閱讀方式的改變。網路閱讀漸流行。詹正德認為,網路閱讀詩歌與閱讀紙本詩歌的感受不同。他解釋說,人類對文字的感受,從紙質本上,會印刻在腦海中;但是在網路閱讀時,當下一刻會有不同的感覺。同樣能夠感動人的文字,在網路上閱讀未必覺得感動;而紙質本則透過書籍的編輯而將整體的閱讀環境和氛圍營造了出來,形成內心的感受。詹正德說,因為每本不同的詩集都會有不同的風格,紙本的大小、形狀、美工可能都不同。所以,詩歌的紙本本身就是一個藝術品,它不會消失。例如,他覺得,不少古書都已經可以在線閱讀,但是人們還是會購買古書。因為這已經進入了文化範疇。

故而,詹正德對網路影響的觀察反而正面。他覺得,沒有網路的年代,詩人寫出詩歌,想被讀者閱讀,只能夠發表在詩刊上;若被拒絕,便很難與大眾見面。但網路的存在讓詩人們可以更加自由地宣傳自己的詩歌;同時,網路造就了越來越大的愛詩之人的社群。這一切,在詹正德看來,都是詩歌生生不息的希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