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視野 > 正文

文物修復師「復活」千年文物

2017-05-10
■青銅器的修復精細複雜。新華社■青銅器的修復精細複雜。新華社

清理、去除有害銹蝕、整形、補配、黏接......經過山東博物館文物修復師王志成的一番「手術」,一件已經嚴重損壞、銹蝕和變形的2600多年前的青銅鼎神奇地「復活了」。曾經被厚厚的土銹覆蓋着的鼎身,又恢復了它具有春秋特色的青銅紋樣。

「由於各種自然、人為因素,大部分青銅器遭受到埋藏環境的腐蝕,出土後帶有殘缺、變形、粉狀銹等病害。」王志成介紹,青銅器修復要經過整形、補配、黏接或焊接、做舊等多個步驟,修復期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年。

王志成的工作枱上擺滿了各種工具:打磨機、精雕刀、除銹液等,還有一件形似手術枱無影燈似的吸塵設備。當王志成修復一件青銅器時,他會揮動着如柳葉一樣的精雕刀,一點點切下用肉眼幾乎看不到的銅銹,往往幾小時也僅能完成指甲蓋大小的面積。

除了精細複雜的青銅器修復,服飾修復對文物修復師們來說也是一項繁雜工作。

山東博物館文物修復師莊萍曾修復過一件明代官服--赤羅朝服,這用了她整整半年的時間。「服飾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材料的特殊性決定了紡織品文物極難保存。」莊萍說,在修補破損的衣服時,她需要自己找絲線,自己染線,然後再一點點地縫補,「順利的時候,一天僅能補1角硬幣那麼大的面積」。

作為中國的文物大省,山東省國有博物館目前收藏可移動文物約182萬件。其中,存在一定程度病害的文物約有118.3萬件,瀕危文物數量達到80多萬件。

據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周曉波介紹,瀕危文物中主要損毀情況包括:因粉狀銹多發且難以防治導致青銅器徹底損毀,字畫書籍及紡織品等因保存設施設備及環境不達標而致蟲蛀、黴菌滋生等,竹木漆器脫水技術難度較大而致脫水不及時或保存不當等。

相比於數以百萬計的損壞文物,山東文物保護修復專業力量卻明顯不足。山東國有博物館從事文物保護修復、保養的技術人員不足200人;文物保護、文物修復和理工類文保專業背景人員太少,現文物保護隊伍中的人員多是「半路出家」,缺乏專業化的知識、經驗和技術,且分散於各個單位,存在嚴重不均衡狀態。

「我們今年聘請了51名優秀專業技術人員為首批『山東省文物修復師』,這些人員全部來自文物保護一線,擁有豐富的文物保護修復經驗。」周曉波說。

此外,山東還成立了專門的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主要承擔文物修復的研究、技術推廣、學術交流、人才培育等工作;同時啟動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科研工場建設,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主要包括文物標本庫房、考古整理基地、文物保護修復基地、公眾考古科普中心四部分,建成後將從根本上解決山東長期以來館藏文物和考古發掘標本收藏管理、保護修復、整理研究、成果展示場地匱乏等問題。■文:新華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