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經常會問,要怎樣做,才可於中文科取得好成績?當然,多閱讀、多寫作是不二法門。不過要閱讀什麼類型的作品、寫什麼題材才適合?筆者認為學生可先閱讀以「孝」為題材的作品。「孝」是歷久而彌新的題材,無論對閱讀、寫作或說話均有幫助。
多為作家題材
為何「孝」是歷久而彌新的題材?因為「孝」是五倫之一,中國人重視家庭倫理,是一種人性自覺的展現,對個人、社會和歷史文化等具有意義。因此,歷來不少作家都以此作題材,例如不少中學都選讀的《背影》、《燕詩》、《爸爸的花兒落了》等文章,取材平凡,卻最能觸動人心,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作。
因此,學生可多選讀以「孝」為題材的作品去閱讀,感受作家如何通過不同的方法,刻畫父母親永恒不變的形象,以及如何抒發對父母親的愛。
考題取材來源
另外,閱讀「二十四孝」的故事,既有助了解「孝」,而且對應試也有幫助。例如2017年文憑試口試其中一題:
以下哪一個提倡孝道的故事更值得為人子女者學習?
戲彩娛親 滌親溺器
「戲彩娛親」主人翁是老萊子,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求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滌親溺器」是黃庭堅侍奉母親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又例如2014年文憑試口試其中一題:
如果教育兒童孝敬父母,以下哪一個故事最為適合?試討論並達共識。
木蘭代父從軍 黃香扇枕溫席 王祥臥冰求鯉
當中「黃香扇枕溫席」和「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正是二十四孝的故事。同時,2011年閱讀卷選取了魯迅《二十四孝圖》,學生如對二十四孝故事有一定認識,答題時信心自會大增。而且,以「孝」為題的題目每年也有不少,例如2016年文憑試口試:
古人重孝,下列哪一項傳統孝親的行為更值得提倡?試談談你的看法。晨昏定省 慎終追遠
總括而言,學生不妨多讀以「孝」為題材的作品,並反思「孝」的意義,相信是提升中文科成績的好方法之一。■中文科老師 王美琪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