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香港社會,人們講粵語,特別是青少年,經常混淆聲母n和l,把n聲母的字讀成l聲母的字,如「你」讀成「李」,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懶音」現象。近年來,懶音的影響使得粵語正音成了香港社會經常性的熱門議題,不論是電視節目,還是學校的課堂活動都有相關的課題訓練學生,希望改進學生懶音問題。
懶音問題屬於語言變異範疇,首先顯現於詞彙系統,然後可見於語音的變異和語法的變異。陳原老師在《社會語言學專題四講》(1988)一書中,詳盡地分析了語言變異的問題:沒有變異就沒有規範,沒有規範也就看不出變異;沒有變異就沒有語言的發展,也就沒有社會語言學;變異就是表達一種變化,是指語言文字的某些變動;變異是普遍存在的社會語言現象。
懶音為語言變異
由此可見,語言不斷變化的過程,粵語的懶音實際上就是一種語言的變異,只要是活的語言,流行的語言,都有變化。這種由社會、歷史、地域、習慣、風尚等原因造成的社會現象,是不可避免的。
所謂懶音,就是指對個別字發音不完、咬字含糊的意思。懶音聽起來不太清晰、不太利落,語音就像有什麼含在口中似的、模糊不清。懶音會影響溝通,情況嚴重者甚至會引起誤解。
重詞彙多於發音
近期常於電視見到的Ben sir(歐陽偉豪博士)的調查發現,香港小孩從小學說粵語時,家長常常只注重詞彙的內容,很少講究其發音。學廣東話,與學普通話、英語或法語不同,我們很少先由拼音或一套特別的語法學起,家長教孩子講廣東話時,往往注重詞彙的內容多於孩子的發音。
他舉例,當孩子剛開始學說話時,家長教他們認識圖書上汽車的插圖,只會注重讓孩子認知這是「車車」,不是「船船」,只要孩子能夠發出近似的發音,例如「斜斜」,家長也認為問題不大。他又以最普遍的「男女」作例子,現在大部分人都把原本唸n音的男字,念成l音,當家長或老師把「男(nam)女」念成「藍(lam)女」時,小朋友也會不自覺地跟着這種讀法,久而久之,孩子就不知道什麼是其正確的發音。
當然造成懶音現象還有其他原因,列舉如下︰
1. 生活節奏快,以致說起話來也很忙亂,人們往往一個音未發完就已經發出另一個音,久而久之,便形成懶音。
2. 不懂正音,有邊讀邊。
3. 因為懶惰,有些人明明知道有些字是發鼻音的,但覺得要完全發音標準和發鼻音很麻煩,所以不發鼻音,從而形成懶音。
4. 有些人的發音是從父母、老師、傳媒身上學來的,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發的是懶音。
5. 由於以前教育署的政策關係,提倡無論中英文,只要求學生多讀,讀得好不好都較次要。
6. 「粵音失誤」漸漸變成「音變」,最後習「非」成「是」。
由以上原因可以看出,語音變異導致的懶音現象,有內部的原因,即語言文字自身的變化。更多的是來源於外部的原因,包括社會的、歷史的、地域的原因,也有習慣的、風尚等。對於這種變異,我們是否應該採取完全接受的態度,任由其發展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語言傳意學部 林愛妮講師
網址:www.hkct.edu.hk/
聯絡電郵:dlgs@hkct.edu.hk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