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鍾 倩
日前,某地又爆出一宗保母為早日拿到工錢毒害僱主的案例,讓人無比震驚。本是應該得到備至照顧的臨終老人,卻遭遇虐待;更叫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已經發展成為行業潛規則,為了謀求利益,對手無縛雞之力的老人下手,實在有些背離人性。但是,此事也應該多些冷思考:是什麼讓保母淪為殺人惡魔?動輒就貼上「毒保母」標籤,這樣合適嗎?
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需求爆棚,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卻嚴重滯後,養老難問題凸顯。尤其是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因為身體受限,失去自理能力,最需要得到周到而細心的照顧。然而,兒女不可能時刻陪伴在身邊,或忙於工作,或侍弄孫輩,到頭來要麼請保母照顧,要麼將老人送進老年公寓。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將不能自理的老人送進養老院,子女會被扣上「不孝」的帽子,覺得面子上過不去,以為這樣是甩掉累贅,存在觀念上的障礙。而老人也會徒生擔憂,進入老年公寓後,孩子是否不管不問,他們沒有安全感。這樣一來,不少人還是青睞居家養老,請保母照顧老人。
鄰居方阿姨,幾年前患上糖尿病,後來又突發腦溢血,癱瘓在床。她有一兒一女,為了能夠照顧母親,女兒放棄上海的工作,毅然辭職回家照料。同時,還請了個保母,作為幫手,洗洗涮涮,做做飯等。然而,母親的病情不斷惡化,先是小腦萎縮,不認人了,不久連飯也無法自主吞嚥,只能用攪拌機將飯打碎,靠鼻飼吸收。時間久了,她的女兒也有些支撐不住,無論是精神壓力,還是體力負荷。保母換了一個又一個,最長的幹了一年,最短的幹了不到一個星期,很是勞神費心。經過與家人商討,他們決定把老人送進養老院,她的女兒重新去找工作,但是,每個星期會去養老院看望母親,送些尿不濕、生活用品等。「如果能找到個可靠的保母,哪怕多給她一些錢,我們也不會送母親去養老院。」她說道。
「保母荒」問題,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社會問題。與帶孩子不同,伺候老人的活兒,時間長,強度大,比較髒,年輕的保母駕馭不了,中年的保母又愛「挑肥揀瘦」,很難找到個稱心如意的對象。親戚的父母住在幹休所,那裡面住的都是一些老革命、老幹部,待遇比較高,生活條件好。按說他們找保母應該不費力,可是,老人們都過慣了節儉生活,日常生活非常節約,而且脾氣大都怪癖,往往留不住保母。
我住在某高校的家屬大院,前面的樓是校長樓,住的都是一些退下來的老領導。張校長和老伴都需要人照顧,張校長常年臥床,不能下地,老伴雖然能夠自理,但也離不開人打理生活起居。張校長只有一個女兒,平時要上班,根本忙不過來,就算辭職回家,一個人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後來,她從老家找到一個幫手,張校長的侄媳婦,請她過來幫着照顧兩位老人。侄媳婦也不年輕了,四五十歲的樣子,從來了後就沒有走過,一年到頭,回家的時間也就過年的時候,最多呆上三五天。她對兩位老人照顧得無微不至,張校長住院的時候,她不離不棄地陪着,回到家裡,她也是有條不紊地照料,閒暇時間,會攙扶着張校長的老伴出門逛逛。她先後將兩位老人送走,這是老人們的福氣,也是世間的因緣。
現實中,像張校長和老伴這樣安詳晚年的,有個貼心而暖心的保母陪在身邊,少之又少。家政服務行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衍生出諸多亂象,而專業護理隊伍建設投入先天不足,行業准入門檻較低,導致從業者素質較低,問題保母頻現。蘇格拉底說過︰「沒有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對於這些問題保母,他們之所以將魔爪伸向臨終老人,完全是金錢驅動,喪失道德底線。
我不禁想起《卡拉馬佐夫兄弟》中老卡拉馬佐夫的私生子,他痛恨自己的出身,覺得這是奇恥大辱,面對那3,000盧布簇新的閃爍票子,他怎能不動心?「任何時候都不要讓一個妒忌心和虛榮心的人看到很多錢,這一沓閃色鈔票可能在他想像中激起病態的反應,儘管乍看起來並沒有造成任何後果。」人是慾望的動物,凡是能點燃慾望的星火,都具有一定的殺傷力,燃燒到一定程度,就會衝垮個人意志,走向墮落。這是人的AB面,也是真實的人性。
就像老卡拉馬佐夫的大兒子米嘉---被指認為殺父劫財,最後他說道:「人不是我殺的,我沒有出息,但我是愛善的,向善的,我無時無刻不想改過自新,然而我卻活得像一隻野獸。」這番話與其說是他的懺悔,不如說揭示了人性的兩面。貪財、好色、奢淫,這不只是他一個人的罪惡,而是一個家族的不幸。正如法官對他說的︰「與其把您看作一個罪人,不如把您看做一個不幸的人。如果我斗膽代表這裡所有的人說話,我們大家都願意承認您基本上是一個年輕的君子,可惜啊!在某些慾望的驅使下有些過分......」
所謂的過分,不僅指他在酒店裡尋釁滋事,還有無理取鬧,把酒友的鬍子給揪下來,讓男孩伊柳沙因父親的出醜而喪失尊嚴,繼而發生對同學的攻擊行為,引發一個家庭的連帶。年輕評論家拉基津的觀點,一針見血︰「這些放蕩不羈、肆無忌憚的主兒需要下流墜落的感覺,同樣也需要高尚脫俗的感覺--這句話很有道理,他們經常不斷地需要的正是這種反常的混合物。」那麼,米嘉就一無是處嗎?兒時父親對他疏遠,缺乏足夠的關愛,有個德國醫生曾給他買過一斤榛子,他牢記在心,懷揣感恩。可見,他也本性純善。
慾望,使人衝昏頭腦,忘乎所以;無論是米嘉,還是問題保母,都是同樣的道理,都無不展示出真實的人性。問題保母,在僱主家裡,她是傭人,為了報酬而喪失倫理;回到家裡,她是女兒、是母親、是婆婆、還是祖母,充滿慈愛,袒露其美好的一面。長期以來,我們存在根深柢固的思維定勢,習慣性地忽略人性的醜陋一面,有些人不自覺地佔據道德高地,對他人的行為大肆貶斥,極易走向另一個極端,理應警惕--每個人都不可置身度外。
「好的制度可能激勵出人性最善良美好的一面」,學者劉瑜的這句話意味深長。健全法治保障,提高保母待遇,加強行業監管,相關部門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任重,道不遠。作家簡媜在一篇文中寫道︰「我會在哪一條街道老去?會駝得看不見夕照與星空嗎?我會盛裝打扮穿金戴玉,踩着蝸步,出現在街上嗎?」我想再補充一句,我的身邊會有個溫暖的陪伴者嗎?她不僅僅是保母,也是生命的同行者,最後的見證者,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