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然
北京第六中學是一座老校,它位於南長街頭端,與西長安街交界處,隔着第二十八中學,便是中南海了。傳說曾經有過建高樓之議,但終於沒有成事。旁邊曾經是捷克大使館,後來又變成幾內亞大使館,在我離開後又成了胡喬木的官邸。
我在六中讀書的時候,出入經過,總是有配手槍的衛兵站崗。後來,所有的大使館都遷到朝陽區的使館區去了。傳達室右邊,有一道矮牆,好像屏風似的,擋住裡面,不讓外人望到內景。矮牆上是毛澤東的手跡: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矮牆後面,便是操場,以橢圓形跑道圍着,中心是籃球場,但沒有球網,空空的,只剩籃筐,我們喜歡的「唰」一聲入籃聲沒有了,只能 聽到籃球呯的一聲擊在籃筐的沉沉聲,但還是不減少年的興趣。
那時,附近就有郵筒,但不知基於什麼心理,寄家信的時候,總是要走一站路,沿着西長安街往西走去,總是經過一段紅牆,紅牆前有閱報欄,常有幾個人站在那裡在看當天的《人民日報》,再經過門前有衛兵的新華門,到六部口的電報大樓投郵。
六中是一座三進院落的平房,一進大門,左邊是傳達室,有一位大爺鎮守,進出都由他監管,連信件和電報都由他掌握,傳達室外設有插信箱,他把所有信件都插在那裡,任收信人自己認領。那時沒有私人電話,有人打電話找你,大爺一聲吼,接電話的人必須飛奔而來。但絕大多數都不願如此折騰,反正那時電話也並非必需品。即使出門找朋友,也全靠運氣,沒有預先通知這一說,找得到固然好,找不到就算。
那時,即使公用電話,也是一個樓群一部,有人找你,掌管電話的大娘或大爺,便屁顛顛地跑到你樓下,大喝一聲:三樓321室姓王的有人找!快!哪裡像當下,一個人一部手機,連小孩都不例外。
我們十二個人給分配到一間有上下格的雙層床大房間,有個先我們從棉蘭回北京的同學王立達,則分到另一間較小的集體宿舍,與潘姓香港同學等人同住。他當時在什剎海少年業餘體育學校練重劍,潘則練花式劍。有一晚,學校入賊,王被驚醒,半夜爬起來,穿着睡衣翻矮牆而過追賊,終於擒獲對方,一時傳為美談。但他只呆了一年,便申請出境。我跟他並不熟,到香港後,方知他已在電影圈成名,藝名羅烈。
曾經在油麻地一家馬來餐廳碰見他,有人勸我去相認,但我不願意。心想,人家當紅,未必肯認。何況我跟他也僅是點頭之交,如果說不認識也不奇怪。憑《天下第一拳》他紅過一陣子,後來幾乎淡出了;再後來,前幾年吧,忽傳來消息,他竟已在深圳去世。雖然是萍水相逢,但畢竟認識過,我還是感到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