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殷翔)蘇富比舉辦「何藩:鏡頭細訴香港光影」展售會。何藩是已故國際知名香港攝影家,這批珍貴作品,真實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小市民的生活。相中港人普遍瘦削,衣裳簡陋但表情堅強,匆匆步過華洋風格雜處的大街小巷。而不少水上生活的相片,拍攝原址現在已是高樓大廈,顯示香港滄海桑田的巨變。
「東方布列松」贏近300獎
這次展售會包括何藩逾30幅黑白膠片攝影原作,當中不少作品從沒公諸於眾。展覽期間同時推出何藩的攝影集《念香港人的舊》,記錄了50年代舊香港的風情。出版這個攝影集是何藩的遺願,希望為現代香港都市,留下舊香港的生活脈搏和濃郁人情回憶。
何藩1931年上海出生,10歲起就迷上攝影,18歲獲父親贈送經典Rolleiflex雙鏡頭相機作生日禮物,從此他用這部相機攝下香港的角角落落。他獨樹一幟的街頭攝影作品被譽為「東方布列松」,贏得近300個地區和國際性攝影大獎。
何藩作品善於捕捉陽光與人物的互襯,以逆光或側光抓拍,陽光勾勒出人物的輪廓,給人以一種聖潔的觀感。這次展覽中的作品《後巷》,夕陽下一名駝背老婦提着飯籃,拄着柺杖在後巷蹣跚前進。約80%畫面是兩旁典型港式唐樓,陽光映照下的煙霧充斥畫面。
除了服飾的不同,老婦神態幾乎與現在徘徊香港後巷、撿紙皮為生的老婦差相彷彿。在這作品中,香港基層女性為這都市承受的重擔,令觀者人心震撼。
作品《午餐》,兩名衣着簡陋、面容削瘦的工人蹲在階梯上,吃着家中帶來的飯菜。顯現當時大批難民湧港後艱苦謀生的情形,而他們身後,是家中妻兒悉心準備簡單午餐的溫馨。何藩喜歡抓拍,留下人物舉止、言笑最真實的一瞬間。
何藩的「偷拍」逃不過兒童的敏銳知覺,不少相片中兒童清澈的目光直視鏡頭,童趣盎然,無論生活如何艱辛,孩子的快樂都穿越時光,永恒不變。如《午後閑談》、《父愛》和《街景》等,都是當中傑作。
作品《銅鑼灣晨曦》很引人注目,現在高樓林立的維港兩岸,當年原來是泥灘漁船。記載了香港由填海而成現代都市的真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