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世界講求最高回報率,但科技大學的商科學生譚曉瑜卻認為,只有義工服務的回報是難以衡量的,因助人的快樂本屬「無價」。自中學起已積極參與義工服務的她,曾服務過孤兒、長者及視障人士等;除了身體力行,曉瑜更拉攏同學加入義工行列,用愛心感染身邊人關懷社會。
譚曉瑜的成長經歷不算一帆風順。小六時父母離異,她不時到社區中心流連,獲一名義工姐姐開解,雖然該名姐姐非專業社工,沒有專業輔導技巧,「但她願意伸出援手,對我來說是大幫助。」直至中四,她開始做義工,主動加入不同的義工組織。
服務中成長 反思持續性
透過服務不同的人,曉瑜在當中亦不斷成長,學懂珍惜。她去年參加了一個孤兒探訪計劃,活動完結後,孩子拉着她手,依依不捨地問她會否再回來,「聽完很心酸,因為我們要再回去是很困難的,有很多手續要處理,」但這亦令她反思到義工服務的持續性。
為了鼓勵同學加入服務,曉瑜去年在科大創辦了仁人家園科大校園分會,該團體關注全球貧窮住屋問題,她協助團體在校園招募義工,赴廣西、泰國及災後地區為當地居民重建家園,或協助本港長者維修家居。在其熱心推動下,不少同學陸續響應。
拉布阻民生 最終基層苦
一直關心社會的曉瑜,本身於1997年出生,她覺得在回歸年出生別具意義。看着近年社會爭拗較多,個別立法會議員動輒以拉布反映不滿,令民生議題停滯不前,最終基層市民受苦。因此,她期望社會可多一點包容,讓政府專注應對更多民生問題。作為年輕一代,曉瑜自覺有責任做好本分,並立志要服務香港。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