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黃思敏少族天使:服務促共融 助人亦自助

2017-06-19
■黃思敏(右一)希望能以自身專長貢獻社會。 受訪者供圖■黃思敏(右一)希望能以自身專長貢獻社會。 受訪者供圖

年輕人社會經驗不多,但可透過義工服務汲取寶貴的人生經驗,令自己更成熟懂事。嶺南大學翻譯系二年級生黃思敏的義工經驗非常豐富:曾協助少數族裔融入社群、為小六學生提供學業與情緒支援、透過大哥哥大姐姐計劃安慰癌症患者的孩子、指導孩子電腦知識、幫助意外懷孕的外籍家傭、到台灣懷幼院做義工等。由於熱心服務社會,她去年獲社署頒發義工嘉許銀獎。

思敏中學時已參與義工服務,對此也有反思及得着。經驗告訴她,提供義工服務時不能「一廂情願」。有一次思敏前往台灣懷幼院做義工,那裡的孩子多是父母無力照顧而被送到那裡寄養的。滿懷熱情的思敏跟義工們準備了不少遊戲,打算跟孩子互動一番。

汲取昔教訓 助未來更好

沒料到孩子根本不領情,有人更以粗口惡言相向。後來她才知道,原來懷幼院有既定的規矩,生活作息嚴謹,亦有晨跑等項目需要遵守,孩子們沒有太多時間參與其他活動。

思敏坦言,「這次義工服務是不太順利,但從中的確汲取到教訓,有助未來做得更好。」

能考上大學,本身正受惠於香港教育制度的思敏,希望以自身的翻譯專長貢獻社會,並相信若能提升少數族裔孩子的中文水平,將有助他們融入社會。她又留意到本港至今有逾9.2萬名聽障人士,對手譯員的需求將會增加,故她已立志學好手語,裝備自己協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回歸助育具競爭力年輕人」

作為「97年出生」的一分子,思敏當年對回歸的意義一無所知,但她一路成長,一路見證着這些年來香港保持着繁榮穩定,慢慢對回歸有着更深的體會,覺得回歸絕對是值得慶祝的事,「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維持着國際化城市的地位,擁有完善的免費教育制度,中英文水平亦高,培養出一代又一化具備競爭力的香港年輕人。」

對於近年社會被指撕裂,有人刻意不認自己是中國人,思敏強調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有着不可分割的情感,寄望社會大眾未來可以和平理性地溝通,尋求共識,互助互勉。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